第 137 部分(2 / 2)

賈詡笑道:溫侯不必客氣;我這也是在為王允大人著想;在朝中;王允大人和溫侯一文一武;乃是朝廷的棟梁;任何一方垮掉都是我所不願意看到地;如此;我幫溫侯也是在幫王允大人;生怕他一失足成千古恨。

呂布肅容道:說到朝中棟梁;我看文和才是;王允此人假托大義;實則是野心勃勃之輩;文和要小心了。賈詡打斷道:「溫侯不必多嚴,我賈詡自有主張,溫侯到北地後,自會奮勇殺敵,建功立業,成為我大漢威鎮邊陲的不世英雄,效先秦李牧王翦之故事,則天下聲望盡歸溫侯,到那時,誰還敢動溫侯?」

呂布聞言眼前一亮,用力地點了點頭。

賈詡又道:「溫侯調兵北上,定會驚動王允大人,王允大人說不定會派兵追趕,又或者改變西涼軍隊的行軍路線,弄得尾大不掉反而不美。我看溫侯北上之前,應該先出兵擊垮西涼來的援軍,最好可奪得大批糧草。然後再緩緩北上北地,才是萬全之策。」呂布哈哈一笑道:這其實也是為了王允將軍好。李傕郭汜兩人如狼似虎;或是來到長安;久後必為禍患。真不明白王允大人為何寧願相信這兩人也不相信溫侯。

呂布一擺手道:文和不必再費心我和王允之間的事情;一切順其自然最好;文和還是幫我定好行軍路線和計策為好。賈詡欣然道:「好!」

眾人圍了過來。

如此,在賈詡的謀劃之下,太史慈的長安攻略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而此時,在長安城的東面密林中,太史慈正和史阿喜氣洋洋地看著從中原戰場上送來的戰報自公孫瓚被滅掉後,青州軍就進入到了全力對付袁紹地階段。

先是臧霸開始制造沖突。對袁紹手下大將韓猛的軍隊進行了不間斷的s擾,在揚州地壽春一帶,酣夢大軍和臧霸大軍的沖突不斷地升級。

而袁紹此時還沒有得到公孫瓚兵敗的消息,所以憤怒地袁紹命令韓猛和郭圖向臧霸大軍開戰。

隨後在下蔡,臧霸大軍和韓猛大軍進行了第一次交手。

韓猛不愧是河北名將,交戰第一天連敗臧霸手下大將,更震得孫觀吐血,最後管亥出馬,和韓猛交手五十多回合,不分勝負,雙方這才罷兵而回。

此戰管亥已經全力以赴,而韓猛則是與別人交手消耗在先,已經挫動了銳氣,故此是平分秋色之局。

第二天,韓猛邀站。管亥再次出戰,結果被韓猛殺得渾身熱汗,交手到二十多個回合,便被韓猛刺中大腿,倉皇而回。至此,韓猛聲名大振,誰能想得到名震兗州的青州大將、有「七殺」之稱的管亥竟然不是韓猛地三十招之敵。

兩天大戰,袁紹軍士氣大振,袁紹更是樂開了花。

與此同時,郭圖另引一軍,自壽春出發,繞過下蔡的臧霸大軍,直奔泗城而來。

不問可知,郭圖此舉旨在以泗城為根據地,直擊臧霸糧草所在地靈璧。按照郭圖的想法,只要擊退臧霸大軍,就可以與下邳和彭城的郭嘉大軍連成一片。

現在太史慈回來了,在郭圖看來,一直「蠢蠢欲動」的郭嘉的一定很擔心自己的處境,為了讓郭嘉能夠徹底的背叛太史慈,郭圖必須把袁紹地勢力范圍和徐州連成一片。

有郭嘉在前面頂著,再加上太史慈的「母親」在自己的手里,太史慈不敢輕舉妄動,就會給袁紹一個喘息之機,袁紹將會有一個很長的時期自由發展。但是就在郭圖快到泗城的時候,在半路受到了一直駐軍在洪澤湖的張燕大軍的襲擊。

郭圖萬萬想不到張燕會在這時下手。

畢竟張燕乃是青州的叛徒,這么做只會延誤自己進軍的日程,對張燕實無半點好處。

不過張燕這么做並沒有引起郭圖的懷疑,畢竟張燕本就是袁紹的死敵,出兵襲擊袁紹大軍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郭圖在受到張燕大軍攻擊之後,不退反進,迅速抵達泗城。

郭圖以為張燕是完全的流寇作風,只要見到自己進城,就不會再糾纏。

而張燕也似乎就是這么做的,在見到郭圖進到泗水城中後,便領軍緩緩而去。

正當郭圖准備又進一步軍事行動的時候,卻從下蔡傳來消息:韓猛兵敗身亡!原來就在郭圖出兵的當天,臧霸和韓猛進行了第三天的交鋒。

甘寧出場了。

韓猛根本未把甘寧放在心上,誰知道交手之後,便被殺的丟盔卸甲,更在第十招的時候,被甘寧用鐵索橫江擊中頭顱,那人頭飛上半空,韓猛變成了一具無頭屍。

韓猛的死對袁紹軍隊是一種致命的打擊。袁紹大軍潰散,逃過了穎水。回到了穎上、汝y、安風津一帶布防。

郭圖大驚失色,連忙出城救援,結果卻再一次被張燕大軍襲擊,郭圖立足不住,萬般無奈下便領軍直擊靈璧。

在奪下靈璧之後,郭圖才發現靈璧根本沒有多少糧草,那當然不是臧霸大軍囤積糧草的地方了。不久之後,郭圖便發現自己已經深陷重圍之中,靈璧根本就是一個陷阱:細陽、相、蕭、沛、彭城、泗、下蔡等地的青州軍源源不斷地開到了靈璧城外。

但是這些青州軍只是圍而不攻。

郭圖在突圍多次無效後,終於明白這是青州軍的故計:圍點打援。

青州軍真正要對付的是袁紹。果然,袁紹聞聽郭圖被圍,便出軍趕到了潁上,准備的渡水。太史慈手上的情報就說到這里。不過太史慈已經預料到了戰局的下一步發展:有了袁建和雷薄。袁紹敗亡就在眼前,那一切交給徐庶去做了。而現在,太史慈的視線完全集中到了長安大戰上來。山雨欲來風滿樓!

第三部一統第一卷第十章戰前

豫州和揚州的戰士令太史慈心懷大暢。

倒是荊州的形勢有點令太史慈無奈,孫策在荊州南部四郡的實力日漸強大起來。

占據荊州南部的孫策接納周瑜的建議,頻頻向荊州南部四郡的世家大族示好。

早在劉表下荊州前,荊州南部便有宗賊作亂,所謂宗賊即使一些在荊州不得勢的、不服政府管教的大姓,這些大姓只不過沒有學術地位,還夠不上世家大族,但是勢力也是搶極一時。劉表到後,雖然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壓制住了宗賊,但是宗賊始終蠢蠢欲動,更對劉表心懷不滿。

現在在孫策的蓄意拉攏下,懷著對劉表的仇恨,便對孫策效死命,畢竟在孫策的支持下,他們日後很有可能變成新興的世家大族,沒有人會放棄這個機會。

而荊州南部原本的世家大族更在孫策的思威並施下,紛紛投孫策,使得孫策的勢力大漲,雖然正規軍數量仍然有數,但是只要需要,荊州南部的世家大族隨時都可以拿出幾萬人來支援孫策。沒有後顧之優的孫策開始移軍北上,全力奪取長江防線。

巴陵、漢壽、武陵等地被連連拿下,或強攻而下、或當地官員獻城、或世家大族臨陣倒戈,總之令孫策的實力急劇地擴張中。

張允的六萬大軍也未能阻止孫策地強橫勢頭。在連敗之後,便移軍北上,到江陵與蔡瑁匯合,護住南郡,屯兵華容和竟陵,苟延殘喘。在半個月前,孫策手下大將程普與江夏太守會戰於武昌。大破黃祖。黃祖手下大將·都督蘇飛指揮水軍來援,卻被孫策水軍將領蔣欽聯合江夏水賊在半路伏擊,擊潰了江夏水軍,更擒獲蘇飛。

蘇飛知勢不可違,便投降給了孫策,有了詳知江夏內情的蘇飛,江夏一線皆不可守,赤壁。夏口。石陽。烏林。漢陽。三江口。黃州等地被連連攻克。黃祖兵敗而走,卻被蔣欽大軍圍困在夏口江面上。三面皆不可走。手下將領勸其投降。黃祖自思若是投降便是第二回落入到孫氏家族的手中,一時間羞愧難當,大叫一聲跳入江中,溺水身亡,黃祖手下將士皆降。

經此一役,黃祖手下士兵連同江夏水賊,孫策得荊州軍共五萬有余,守住江夏諸城綽綽有余,在攻克長沙後,孫策的自身實力經過江夏一役又一次得到了質的提高。由此荊州震動,人心無不欲歸孫策。因此在孫策奪得江夏之後,荊州出現了一股風潮,荊州北部許多的百姓開始了大局的遷移活動,在荊州北部世家大族地默許下,大批百姓通過江夏來到了荊州南部四郡。棗陽、義陽、平春,甚至光州、固始、安豐等地百姓,也因為袁紹和青州軍的戰事開始大量地向南遷移。涌入到荊州南部四郡。弄得荊州北部的眾多城市百姓數量銳減,連這些地方的荊州駐軍也人心惶惶。

現在的孫策錢、糧、民、兵、聲望樣樣皆有,真正成了一方霸主。而荊州刺史劉表刺史北有青州於禁軍、男有孫策軍,東面又出現了百姓逃跑的事件,當真是焦頭爛額。

不過,劉表刺史已經是時日無多。

南面的孫策軍在掃平了江夏後,不問可知就會西進。水陸兩線攻擊江陵,蔡瑁張允雖是將才,但和蔣欽比起來還相差太多。

而北面的李嚴大軍本就是青州的內應,自然可以雖是南下。豫州袁紹也是敗亡在即,臧霸大軍收服豫州之日,就是窺探荊州東北之時。

再有荊州世家大族地背叛,劉表焉得不敗?

現在太史慈猶豫地事情是李嚴大軍是否應該南下的問題。須知李嚴現在手下有一萬多精兵,都是李嚴的心腹,手下大將魏延更是對李嚴信服得很,只要李嚴願意,他隨時都可以改旗易幟,表明自己的身份。

猶豫再三,太史慈嘆息著放棄了。誰讓自己現在占據的地方太大,而兵力過少呢?

李嚴南下,即使加上於禁大軍,也沒有足夠的能力統攝荊州北部,若是加上豫州的臧霸大軍,那還差不多,但問題是豫州新定,臧霸和高順大軍都要留在豫州以防豫州世家大族作亂。

而且就天下攻略來講,要敗孫策,就要先奪漢中和益州,否則自己的軍隊即使把荊州北部據為己有,最後的結果也是和孫策大軍隔江而望。既然現在荊州的南部基本上已經是孫策的天下,而且荊州的世家大族也有舍棄劉表的意思,再加上孫策並不著急北進,而是鞏固荊州南部,要以長江為界,把荊州北部讓給自己,想要借長江天險和自己對抗的局面,那荊州北部這塊地方早晚是自己的,何必急於一時呢?

左右李嚴的身份都沒有必要再隱藏下去。還不如要李嚴投入到長安的戰事中呢,相對於南下荊州而言,李嚴的這個作用更為巨大。隨即,太史慈傳下命令,要在弘農一帶做戲給天下人看的李嚴和於禁兩人繼續「交戰」,實則確實想函谷關一帶移動,以便配合長安戰事,畢竟太史慈不希望潼關和青泥口的長安軍干擾自己的長安攻略。

太史慈自家事自家知,雖然在占據長安之後,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漢獻帝,便可以號令長安地區的各個城市,但是潼關和青泥口的軍隊非比尋常,畢竟這是長安的門戶。致力的守將都是王允手下的親信,長安陷落後,別的地方都好說,唯獨這兩個地方的守軍不好收拾,不可等閑視之。有於禁大軍和李嚴大軍牽制兩地;太史慈的後方將會少很多的壓力。

剩下地就是靜候郭淮的佳音了。

就在這時,徐盛方面方面傳來了好消息:王凌被抓了。此人被抓的時候身上並沒有書信。但是根據郭淮的描述,徐盛百分百肯定此人便是王凌。

太史慈大喜,要徐盛把王凌送到河對岸來。王凌還未到,郭淮卻先來了。

太史慈和史阿心知長安城的事情有了進展,便在中軍大帳等候郭淮。

郭淮興沖沖地走進大帳,太史慈大笑著讓他坐下,道:「看伯濟的氣色,我就知道呂布匹夫已經中了文和之計了。」

郭淮喜氣洋洋道:「正如主上所料,從今天上午開始起。呂布開始在城內頻頻調動兵馬。更引軍出城演練,王允府中驚疑一片,都不知道呂布此舉有何意。我卻知道這一定是賈詡先生的功勞。」

太史慈點了點頭,對郭淮道:「這幾日若無必要,伯濟最好不要出城,一則王允多疑,若是被他發現了行藏,那便是萬仞之山功虧簣了;再則,若是錯過了開放城門的時候那就不好了。」

郭淮肅容道:「郭淮曉得了。」三人又也就了一下長安城的街道,討論如何以最小的損失拿下王允。

正說話間,便有人報,王凌已經帶到。

太史慈這才想起此事還未告訴郭淮,郭淮聞言,便對太史慈道:「主上,未知要如何處置王陵?」

太史慈本想說殺了以絕後患,但看到郭淮的神情,馬上笑道:「伯濟又什么好的提議嗎?」郭淮猶豫再三,便拜服在地道:「主上。可否饒過王凌?」

太史慈淡然道:「我知道王凌乃是你的好友,但我們做事情不可因公肥私,王凌的背後乃是王氏家族,既然與王允有勾結,那便是我太史慈的敵人,此人我豈能留之?除非伯濟有一個可以說得通的理由。」

郭淮看著太史慈道:「主上所言極是,郭淮也粗通大義。這王凌若與主上無用,郭淮萬不敢提此無理要求。」太史慈眼眉一挑道:「哦?伯濟說來聽聽。」

郭淮沉聲道:「主上占領長安,潼關和青泥口的守軍不可不防。我猜主上對於這兩處雄關定有安排,但這兩處關口不在主上手中始終都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王凌乃是王允的侄子,這兩處關口的守將更是王凌和王晨代表王允親自指派的,若是主上對王凌示之以恩寵,兩處雄關可不戰而降。史阿和太史慈聞言豁然動容,無可否認,郭淮地建議十分令人心動,而且切實可行,想到這,太史慈點頭道:「伯濟言之有理,我知道怎么做了。」

太史慈便要人把王凌帶進中軍大帳。郭淮知道自己不方便留在這里,便站起身來告辭,太史慈知道他在這種情況下不宜與王凌相見,若是王凌見到郭淮在此,說不定會激起逆反的心理,誓死不與自己合作,那就得不償失了。郭淮離開後,王凌被兩個特種精英帶進來營帳中。

太史慈和史阿大人看向這個王允的侄子,長得倒是一表人才,不過此時一臉的塵土,滿身泥污,顯得狼狽不堪。

太史慈看來看昂然而立的王凌,揮了揮收,那兩名特種精英變退出營帳而去。太史慈站起身來,走到王凌身邊,悠然道:「閣下便是王凌先生吧?」

王凌被抓的時候莫名其妙,一直到現在還不知道對自己動手的人是誰,原本盛氣凌人,但此刻見到對方一語便叫破自己的名字,就知道對方已經知道了自己地身份,既然已經知道自己是大司徒王允的侄子,對方還敢下手,那么定有強勁的實力,自然把滿腔的怒火和傲氣收了起來,更打消了用王允的身份地位去威脅對方的企圖。同時在暗自思索抓住自己地到底是何人。看著王凌臉色一變。太史慈就知道說到王凌地心里去了,便好整以暇看著王凌。

王凌心知今日自己定逃不過好去,但卻沒有放棄最後的一下希望,勉強道:「這位將軍認錯人了,我並不是什么王凌,只不過是並州的一個行腳商人。」

太史慈啞然失笑道:「閣下若是行腳商人人,身上豈無一二本錢?不知閣下身上黃白之物到底幾何?所帶發市之貨物又在哪里?」王凌聞言一愣。便不言語,太史慈悠然自得道:「王凌你不要再強辯了,我太史慈既然可以抓你到這里,便已經摸清了你的所有底細。」

王凌這才知道對面的人乃是太史慈,立時面無人色,咬著嘴唇不說話。這當然是在預防太史慈詐他,從他口中掏出消息來。

更從太史慈在此位置上判斷出來太史慈此行是為了長安和王允而來。太史慈當然明白王凌心中地念頭;眼中閃過殺機;冷哼道:王凌。你以為我不知道你這次回到自己的宗族有消息要帶給你的叔父王允?你別告訴我你今趟只是回去探親。哼!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和你弟弟王晨每個月都會回並州一趟。

王凌愕然看向太史慈;他不明白為何如此機密的事情太史慈的人在;而王允卻完全不知道;可以肯定;王允死定了。否則太史慈也不可能這么輕易的抓住自己。不過只要不承認自己回並州是為了通風報信,太史慈拿自己也沒有辦法,到了這等田地,他惟有希望犧牲自己。以保家族的利益,既然太史慈沒有殺他,那就說明有些事情太史慈還沒有弄明白,既然王允已經被太史慈算計了,那就不要再為一個死人拖累整個家族,為了家族的利益,只要三緘其口,即使是太史慈日後要對付自己地家族。沒有證據下,太史慈也不敢輕舉妄動。

當下,王凌輕哼了一聲,繼續保持沉默。王凌的想法太史慈了然於胸,要不是為了更好的解決潼關和青泥口的問題,自己豈會和王凌多費口舌?早就一刀殺了。

冷笑道:「讓我猜猜看,令尊大人是不是要你捎信給你的叔父王允,說我太史慈在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