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8 部分閱讀(2 / 2)

長公主愣了下,眼里露出絲悲色,「那你信任我嗎」

「朕就剩下姐姐了,朕不信任你,還能信任誰」

「那我說的話,你聽嗎」

天子點點頭,「朕聽姐姐的。」

長公主把河北改制的事詳細說了遍。

長公主直參予河北改制,並且承擔了重訂官學和選拔人才兩項重任。由於她的特殊身份,這兩項新政的實施和推廣非常順利。同時,她也全程參加了屯田計口授田等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兵制等諸多新政的討論和制定。長公主方面有鄭玄王剪許劭蔡邕這些當代鴻儒教授經文,方面有張溫崔烈馬日磾這些經驗豐富的大臣們授以國政,同時還有河北這個地方給予的身體力行,親自實踐的機會,所以她的才華已經遠遠超過了河北的般掾屬,更超過了她這個年紀人應該擁有的學識。

天子聽得目瞪口呆,對自己的姐姐佩服得五體投地。「姐姐,不如你來做皇帝吧。」天子哀嘆道,「父皇太偏心了,當初他為什么要讓你到北疆,而不是朕」

長公主嬌嗔地打了他腦袋下,「我現在告訴你,手把手地教你,難道遲了嗎你如果沒有這五年的磨難,我看你也做不好這個青史留名的中興皇帝。父皇這種安排,現在想起來,也許正是為了讓你能夠承擔起中興社稷的大任。」

天子像小雞啄米樣地連連點頭,「姐姐繼續說,繼續說。這個官制的修改為什么和留下現任朝廷大臣扯上了關系」

「官制的修改重點有三個,是皇權和相權的平衡,二是有效預防宦官和外戚干政,三是控制宗室皇親和朝中大臣的勢力發展。」長公主輕皺峨眉,面帶憂色地說道,「當前最重要的就是皇權和相權的平衡和朝中大臣的勢力制衡。」

本朝自先祖孝武皇帝開始,尚書台權重,內廷開始搶奪外廷的相權。到了光武皇帝的時候,三公大權更是被嚴重削弱,尚書台權力獨大,皇權和相權皆被皇帝人所控。國家安寧的時候,皇帝主宰切當然是必要的,可以保證江山永固,有助於長治久安。但旦這個權力被侫所控,社稷便立刻陷入傾覆的災難,所以皇權和相權的適當平衡是必要的,尤其是在中興之期。

「比如說陛下」長公主指指睜大雙小眼的天子,笑著說道,「你現在治國的本領還不如姐姐,你又怎能帶領朝中大臣們中興社稷」

「朕還有姐姐。」天子毫不猶豫地說道。

「姐姐才多大年紀,能懂得多少治國之術論治國,當首推張溫馬日磾這些老臣,論征伐天下,當首推大將軍鎮北將軍征西將軍這些名將。」長公主搖頭說道,「現在官制的修改迫在眉睫,而官制修改的重中之重就是皇權和相權的平衡,也就是削弱尚書台的權力,削弱內廷的權力,把本來應該是三公的職權還給三公。」

「姐姐,那我這個皇帝干什么」天子疑惑地問道。

「皇帝掌控皇權啊。」長公主笑道,「比如你告訴大司馬大將軍李弘,今年,你把袁紹滅了,這就是你的事。至於大將軍怎么擊殺袁紹,那是大將軍的事,你不要過問。再比如,黃河決堤了,百姓受災了,你告訴司徒大人,你要去賑濟,要減免災民的賦稅,你還要告訴司空大人,盡快把黃河大堤修好。至於司徒大人如何賑濟百姓,司空大人如何修築堤壩,那是司徒大人和司空大人的事,你無須過問。」

「原來是這樣」天子恍然大悟道,「還是姐姐說得明白,朕聽就懂了。,」不是姐姐說得明白,而是教授你的大臣們不敢說,擔心你殺他們的頭,滅他們的族。「

長公主繼續說道:「但相權過大,有個很大的危害,會產生飛揚跋扈的權臣,這也是孝武皇帝為什么要搶奪相權,孝成皇帝以三公代替丞相之職的主要原因。光武皇帝明確訂立三公職責後,三公大臣開始分權鼎立。今天,我勸陛下留下太尉楊彪等宰輔大臣,正是為了三公大臣的分權鼎力,以防權臣禍國。」

天子遲疑半晌,吞吞吐吐地問道:「姐姐,大將軍他同意」

長公主面孔紅,低聲說道:「這就是大將軍的主意。」

天子愣住了,坐在席上半天沒說話。

十月下,天子下旨,重建朝廷,將「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名號改為「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

拜馬日磾為太傅參隸尚書事。

拜張溫為大司徒,參隸尚書事。

轉拜太尉楊彪為大司空,參隸尚書事。

李弘依舊為大司馬大將軍,參隸尚書事。

四位大臣同為皇帝宰輔,共理國事。

拜蔡邕為太常。拜趙岐為太仆。拜崔烈為宗正。

拜鎮北將軍鮮於輔兼領光祿勛。拜征西將軍徐榮兼領衛尉。拜丁官為廷尉。

拜李瑋為大司農。拜袁滂為少府。拜士孫瑞為大鴻臚。

拜右將軍張燕兼領執金吾。拜陳紀為將作大匠。

拜奮威將軍呂布兼領司隸校尉。拜鍾繇為御史中丞。

拜荀攸為尚書令。拜張范賈詡為尚書左右仆射。拜朱穆謝明唐放司馬朗邢顒田疇為尚書。

十月底,天子率百官趕赴晉陽。

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六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節

大漢國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二月。

十二月初,天子車駕到達臨汾。

此時天氣已經轉冷,大司馬大將軍李弘有意督請朝中大臣暫時放下政務,轉而集中精力趕路,先把天子和朝廷遷到晉陽再說,但他的建議遭到了否決。朝臣們在修訂官制的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天子車駕不得不在臨汾大營停了下來。

本朝官制雖然遵從三公九卿制,但這個三公九卿是指外朝官,也就是外廷。三公九卿的府衙都在皇宮外面。

孝武皇帝雄才大略,需要詔令決策迅速上傳下達,但由於公卿權力過大,孝武皇帝受到了很大掣肘,皇權無法如臂指使,於是他開始重用中朝官。所謂中朝官就是設在皇宮內或與宮內有關系的官吏,般是指尚書侍中和大夫。他們負責收發文書奏章,位卑而職微,外朝官般不拿正眼看他們。孝武皇帝於是以「加官」的名義把些心腹大臣調進了皇宮,並任命外戚擔任的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主掌尚書事務,以便與外朝官抗衡,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為首的中朝官體系。

皇帝般與尚書加官的朝臣商議大計,而公卿大臣卻不能參予。所以中朝官對朝政有更大的決策權,很多政事都是中朝官議定後由皇帝下詔執行。

到了光武皇帝時,三公沒有實權,尚書成為出納王命的顯要官職。此時尚書台有尚書令尚書仆射和六曹尚書,時稱「八座」,地位非常尊崇。

中朝官權重,同樣對皇權形成威脅,於是禁中內朝官便開始介入政務。

禁中是指皇帝和後妃居住的地方。內朝官多是宦官。孝武皇帝晚期時,考慮到尚書只能在宮中殿閣奏事,不能到禁中傳達政務,於是任命宦官為中書謁者令,負責傳遞詔令奏章,從此中書令開始牽制尚書令。

到了光武皇帝時,宮禁區別更為嚴格,士人不能隨便出入禁中。禁中宣布政令,接呈奏章等事皆由設在禁中的侍中寺由侍中黃門侍郎等士人官僚組成東寺由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組成和西寺宦官組成的禁中武裝負責。孝章皇帝時,侍中郭舉與後宮私通,拔刀驚嚇皇帝。結果侍中寺被遷到了宮中,禁中成了宦官勢力的天下。本朝後期由於皇統屢絕,太後和太皇太後臨朝稱制,不便和公卿同堂議事,於是宦官上傳下達,成了「手握王爵,口含天憲」的實際掌權者。自此宦官干政,社稷陷入危難之中。

當年孝武皇帝為了爭奪相權,牽制外廷,大力重用中朝官。等到了光武皇帝之後,為了防止中朝勢大,又以內朝官掣肘。皇權是無限制擴大了,集中了,但由於權力缺少有效制衡,社稷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敗亡。

七年前,在武人和士人的努力下,內朝和內朝官被徹底消滅了,宦官絕跡於禁中。但大漢隨即就迎來了長達七年的權臣禍國之期。七年的征伐歲月,幾乎把大漢徹底摧毀了。

今天,同樣在武人和士人的齊心協力下,天子被救了回來,大漢開始走向了中興的希望之路。

中興的路很漫長,而中興的基礎就是國政方略,國政方略的基礎就是官制。官制不能建立和完善,大漢中興就是句空話。

幾十年來,朝臣們飽受宦官外戚權臣禍國之苦,對官制中的權力制衡有種近似瘋狂的欲望。制衡成為此次官制修改的重中之重。

權力制衡的基礎其實就是權力分配,權力分配牽扯到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所以激烈的爭論是必然的。

官制的修改要著眼於將來,所以內朝中朝外朝三個官僚體系必須要健全,缺不可。徹底消滅內朝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切實際的。

內朝要建,內朝的宦官要嚴格依從大漢律,禁止參政,否則將予以嚴懲。而要做到這點的關鍵就是要制衡皇權,也就是說,天子要把奪去的相權還給三公,還給外朝。宦官和外戚干政的主要來源是因為皇統繼承事隨著皇權的增大,逐漸變成了皇帝的家事。皇統繼承不是皇帝的家事,而是國家之事,應該由皇帝和外朝共同處理。只要外朝權大,則宦官和外戚干政的可能將大大減少。

外朝權大,最不利的情況就是君弱臣強的時候,強臣往往會演變為權臣,而權臣禍國,自古以來比比皆是,所以外朝的相權必須要得到強有力的制衡。制衡的關鍵就是中朝權力的擴大。孝武皇帝時,昭宣中興時,光武中興時,都是中朝權大,皇權集中,繼而天下安寧,國家強盛。所以外朝若再想象過去大秦朝或者本朝早期樣擁有強大的相權,也是不現實的事。

但中朝的權力必須受到限制,也就是說,尚書台必須要交還本該三公擁有的權力,其中最主要的是三項大權。是議政,國政必須由皇帝中朝官和外朝官合議決策,皇帝和尚書台不能獨自做出決策。二是罷免有過失的兩千石以上大吏。在光武皇帝以前,州牧監察奏報兩千石大吏不稱職者,需要有三公府派掾史核查後才能罷免,但光武皇帝把這個權力搶走了。三是聽取和處理上計事宜。郡國每年終或三年要派屬吏帶著「計薄」記載戶口增減,盜賊多少等情況的文書到京師匯報,聽取朝廷的意見。這件事本來是司徒大人的事,但光武皇帝也把它搶去了。結果外朝大臣對各地郡國的情況無所知,三公大臣想處理國政都無從下手。

為了讓官制中的這些突出矛盾得到妥善解決,從而實現皇權和相權的制衡,長公主府大司馬府大將軍府曾數次合議,繼而提出了四公同領尚書事的決議,以求外朝和中朝能夠互為統屬,互相牽制。但事實是,外朝大權獨攬,中朝形同虛設,皇權受到了嚴重制約。

天子在長安雖然無權過問政事,但幫大臣當時為了對抗董卓和李傕,教授了天子很多制衡之策和從權臣手上奪取權力的辦法,天子因此深知皇權集中的重要,對維護自己的皇權也頗有心得。他知道權力只要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上,才能像孝武皇帝光武皇帝樣,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不願意像過去樣,再度成為權臣的工具,朝堂上的擺設。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長公主,還有國丈董承,國舅伏德,大鴻臚士孫瑞,黃門侍郎馮碩,侍中楊琦等大臣。他的理由很簡單,按照這種官制實行下去,自己和在長安沒有任何區別。

「朕要到二十歲才主政,但朕在河北沒有任何根基。六年後,朝堂上肯定都是河北大吏,都是大將軍的人,朕說話誰聽」

長公主很吃驚,「大將軍為了取得陛下的信任,已經退再退,你到底要怎樣才能信任大將軍這個官制修改之策基本上都是由太傅大司徒太常等幾位老大人制定的,大將軍並沒有獨掌權柄的意思,這你難道看不出來大將軍如果再退,害怕的不是大將軍,而是河北大吏和北疆諸將,其後果不言而喻。我已經對你說過,大將軍親口對我承諾的,六年後,如果天下平定,他絕不進京為官,絕不干涉朝政,他將信守對父皇的承諾,為大漢戍守北疆。如果這樣你還不信任他的話,那還有太傅大司徒大司空三位大人牽制他嘛,你擔心什么」

「太傅幾位大人都老了,在河北又沒有武力,大將軍隨時可以殺了他們。現在雖然說起來是四位宰輔大臣,但真正說話算話的,只有大將軍個人。」伏德勸道,「殿下,你不要忘記了,當年董卓進京的時候,做得也不錯,但沒過幾天,他的暴戾和血腥就覽無遺了。」

長公主玉臉漲得通紅,她十分氣惱地質問天子道:「那天我拿著奏疏向你解釋的時候,你為什么要答應你不是說信任我嗎」

天子張口結舌,轉臉看向董承。董承不敢說話。他又轉臉看向馮碩楊琦,兩人也不敢說話。

「殿下,當今天下誰的權勢最大是大將軍。」伏德激動地說道,「大將軍主掌六州四郡的軍政大權,等於控制了大漢半壁江山」

「你給我閉嘴。」長公主怒聲罵道,「你是不是瞎了眼現在是什么時候大將軍哪來的六州四郡的軍政大權沒有大將軍,我們怎么平定天下靠你嗎還是靠你」長公主手指董承馮碩幾人,怒不可遏,「如果你們繼續慫恿天子禍亂綱紀,不要等大將軍動手,我先把你們殺了。」

天子和眾人震駭不已。

「姐姐,你」天子恐懼地叫道,「事實擺在這里,這樣下去,朕如何主掌天下」

「現在哪里還有你的天下」長公主氣憤地說道,「天下已經崩裂,現在要靠大將軍,靠朝中大臣,靠強悍的北疆軍幫你點點打回來。你在長安待了這么多年,除了下棋,你還學了什么」

長公主失望至極。她緩緩地站起來,望著天子,字句地說道:「你不要胡鬧了。官制修改,事關中興大業,不能再改。最起碼在你沒有主政的這六年里,不能改。」

天子低頭看著案幾,小聲說道:「姐姐不幫朕嗎」

「我怎么沒有幫你如果不是我幫你,你能安然無恙地坐在這里想著誅殺大將軍嗎你太讓人失望了。這種事,我如果幫你,就是害你,就是殺你,就是傾覆大漢。」

「朕不到晉陽了。」天子咬咬牙,憤然說道,「這種日子朕過夠了,朕不到晉陽了。」

「好,你不要去晉陽了,你就在這里待六年吧。」長公主拂袖而去。

大鴻臚士孫瑞急忙找到太傅馬日磾大司徒張溫大司空楊彪,把天子和長公主的爭論告訴了他們,「官制修改影響深遠,現在觸動了天子利益,將來還要觸動更多人的利益。我覺得你們操之過急,這步邁得太大了。」

張溫冷笑,「步子不邁大點,大漢就完了。」

楊彪長嘆不語。其實早在張溫等人到北疆之前,他們這些大臣就在長安有過官制修改的爭論。張溫到北疆後,在晉陽朝廷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為三公實行了段時間的官制,他覺得效果不錯。這次因為考慮到天子的承受能力,所以他沒有下子把官制修改到位。在他看來,把「三公」職權重歸「丞相」,才是官制修改的終點。

「天子長大了,在長安又待了那么多年,他對權力非常渴望,也非常敏感」士孫瑞猶豫了下,最後還是把後面的話說了出來,「我看,我們還是和大司馬大將軍商量商量。」

「這么說,君策兄同意放棄我們奪回來的相權了」張溫皺眉問道。

士孫瑞苦笑。過了會,他搖搖頭,無奈說道:「如今怎么辦」

「陛下不願到晉陽,不過是要挾下大將軍而已,翻不了什么大浪。」馬日磾捋須笑道,「君策,你不要忘了,陛下的矛頭對准的可不是我們,而是大將軍。」接著他看看三人,伸出個手指頭在空中晃了晃,「這可是個好機會啊。」

士孫瑞略顯驚詫地望著馬日磾,忽然大悟。這的確是打擊北疆武人的個絕佳機會。

李弘是大司馬大將軍,還領尚書事,等於把大漢的兵事決策權行政權和戰場指揮權全部拿到了手。但他還不滿足,他又讓鎮北將軍鮮於輔領光祿勛,征西將軍徐榮領衛尉,右將軍張燕領執金吾,奮威將軍呂布領司隸校尉,李瑋領大司農。這幾個位置可不是武人參政這么簡單的事。武人占據這幾個位置後,等於把天子朝廷百官和大漢財賦牢牢地控制住了。

光祿勛過去叫郎中令,光武皇帝改為光祿勛,主掌宮廷宿衛,並備威儀和出從車駕,有虎賁五千,羽林郎百二十八人,羽林左右騎千七百人,但光祿勛的職權遠遠不止於此。首先,天子的智囊班子都集中在這里,光祿勛的屬官有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議大夫議郎等官,這些人都是給天子獻計獻策的人。其次,這里又是候補官員集中訓練和考查的所在。各種郎官如中郎侍郎虎賁羽林等人,他們既可以擔任天子的警衛,也可以隨時派出去擔任各級官吏。另外,替天子承宣詔令的謁者也在這里。因此,這個位置在朝廷中直炙手可熱。

衛尉負責駐守宮城諸門,巡邏宮城和出從車駕。在光武皇帝朝之前,衛尉所轄衛士為兩萬人或者萬人,光武皇帝為了節約,削減為兩千五百人。黃巾起事後,衛士人數再度擴充為兩萬人。此次官制修改,衛尉所轄衛士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