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部分(1 / 2)

說不盡的張愛玲 未知 6301 字 2021-02-25

致郟遠琳呷緔斯匭乃淖髕犯械郊雀噝擻摯志澹3頁┨噶慫凇妒舜骸分凶帕λ茉炻礎18逭舛霾煌嘈偷木繕緇岬奈叩囊饌肌w櫓琳哂胱髡囈姓庋奈淖紙渙鰨凇兌啾a防飛峽峙率薔藿鯰械囊淮危又幸部煽闖霰嗾叨哉虐嶙髕返鬧厥印?br /

張愛玲對《亦報》也頗有好感,她是《亦報》的忠實讀者,把《亦報》看作一個極熟的朋友。一九五0年七月廿五日《亦報》創刊一周年紀念之際,張愛玲特地寫了一篇《(亦報)的好文章》以示祝賀,這是張愛玲的又一篇佚文,文情並茂。好在不長,照錄如下,以餐海內外張迷:

從前在中學里讀書的時候。總是拿著一本紀念冊求人寫。寫來寫去總是祝你前途光明!學姐留念,或者抄上一首英文詩:在你的回憶之園中。給我種上一棵毋忘我花。這是最普遍采用的一首,其次便是工作的時候工作,游戲的時候游戲以下還有兩句,記不清77最叫人掃興的是那種訓誡式的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給人寫紀念冊,也的確是很難下筆的?我覺得在一個刊物的周年紀念的時候寫一篇文章,很像在紀念冊上題字不過因為是《亦報》,就像是給一個極熟的朋友寫紀念冊,卻又感到另一種困難,因為感想太多。而只能夠寫寥寥幾個字,反而無從寫起來了、

我到店里去買東西,看見店伙伏在櫃台上看《亦報》,我馬上覺得自己臉上泛起了微笑。又有一次去看醫生,生了病去找醫生,總是懷著沉重的心情的。但是我一眼瞥見醫生的寫字台上攤著一份《亦報》,立刻有一種人情味,使我微笑了一張報紙編得好,遠遠看見它攤在桌上就覺得眉目清楚,醒目而又悅目。報紙是有時間性的,注定了只有一天的生命,所以它並不要求什么不朽之作。然而《亦報》在過去一年間卻有許多文章是我看過一遍就永遠不能忘懷的。譬如說十山先生寫的有一篇關於一個鄉村里的女人,被夫家虐待。她在村里區里縣里和法院里轉來轉去,競沒有一個地方肯接受她的控訴。看了這篇文章,方才覺得無告這兩個字的意義,真有一種入骨的悲哀?

天天翻看《亦報》,就有機會看到這樣的文字,真要謝謝《亦報》。祝它健康、'張愛玲文中提到的旺|即周作人)的文章,指《婦女會的作》,載一丸五o年六月二《亦報》,嗣作人從報載一縣城婦女困離婚案存區、縣無告面向(ix民日報》求助,聯想到鄉村婦女的無告狀況相當普遍。因而主袋婦女會實有強化之必要。

而張愛玲對不幸婦女的關切也已溢於言表筆者按

《十八春》終篇之後,許多梁迷投書報社,希望梁京繼續有新作在《亦報》刊載。據《亦報》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九日載《訪梁京》(作者署名高唐,實為唐大郎本人)一文透露,《亦報》編者早在《十八春》殺青前一個月,就已要求張愛玲再寫新作,他對張愛玲說:你寫這么好的小說,別說讀者不放松你不寫下去,就是《亦報》同仁,也不放松你不發這個稿子呀!《十八春》登完之後的第二天。編者又向張愛玲重申前請,還具體規定待張恨水的長篇《人跡板橋霜》連載完畢後就接登她的新作。張愛玲欲罷不能,答應一俟《十八春》修訂結束,馬上為《亦報》結構下一篇小說的故事。這些消息,顯然為當時廣大梁迷所樂聞。不料《人跡板橋霜》登完之後,未見梁京新作的蹤影,她的這部中篇姍姍來遲,直到八個月之後的十月三十一日,《亦報》才在顯著地位刊出梁京繼《十八春》後新作中篇小說《小艾》日內起刊的預告,四天後,《小艾》正式連載。

與《十八春》連載時邊寫邊登不同,《小艾》是張愛玲構思多時,一氣呵成後才交《亦報》付梓的,因為她覺得《十八春》寫到後來,明明發現前面有了漏d,而無法修補,心上老是有個疙瘩。所以再要給《亦報》寫的小說,非待全文完畢後。不拿出來了這里也要c一句,《十八春》出版單行本時,作者已作7修訂,到十年代初,作者又把《十八春》大幅度增刪,改名為《半生緣》,所以現在海外的張迷反而對《十八春》有,點陌生'。當然,為適應連載的需要,《小艾》每天一段,情節上仍能相對完整。

張愛玲的小說素以對滬港畸形社會及其歷史淵源的探索和將人性遭受摧殘的過程表現得令人不寒而栗為其鮮明特色,她筆下的人物大都凝集於滬港十里洋場的上層,像《小艾》這樣上至主人,下探仆佣,旁觸農村和小市民層,大跨度地涉及整個社會結構。義以下層人的生活為主要視野的作品,在她的創作中實屬罕見,只有《桂花蒸阿小緣秋》庶幾近似,但《桂花蒸阿小悲秋》只寫了江蘇阿媽丁阿小平凡的一天的經歷,《小艾》的容量則要大得多,從二十年代中期一直寫到五十年代初,涵括女佣小艾多災多難的大半生。作者長於刻畫女性心理,,她在小說中不但真切地展現了小艾被賣到景藩家後蒙受的種種欺凌和屈辱,更以細致入微的筆觸抒寫了小艾的痛苦、迷惘、追求和掙扎。從而對社會的不平透出了張愛玲式的人道主義的呼聲。作者對小艾充滿同情和愛憐,為她終於獲得新生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然而,作者畢竟過於熟悉她所屬的那個式微破落的階層,過於熟悉那種老式的或半改良式的大家庭中男男女女醉生夢死的生活,以至《小艾》的前半部分寫得得心應手,從容不迫,後半部分就顯得較為薄弱,結尾也略嫌倉促。盡管如此,無論在營造氣氛、刻畫人物性格所采用的手段,以及從作品中所顯示m來的敏感氣質等方面,與作者的其他成功作品相比,《小艾》還是體現藝術風格的一致性。若就題材和主題的別具一格而言,《小艾》無疑應在張愛玲的小說創作中占據一個特殊的地位,它是一種轉折,一種時間極為短暫但仍屬難能可貴的轉折,

奇怪的是,《小艾》連載二個多月,《亦報》未曾刊登一一篇有關文章,與《十八春》連載前後的熱烈反響形成鮮明對照,是讀者對《小艾》不感興趣,抑或有別的什么原因?這是個費解的謎。也許當時某些人已把張愛玲其人其文視作異端。張愛玲的老友柯靈曾在《遙寄張愛玲》一乏載《香港文學》一九八打年二:月號'中提到當時主管上海文藝界的夏衍擬聘請張愛玲擔任電影編劇,遭到了某些人的反對。不管怎樣,我們現在明白無誤地知道,《小艾》終篇後不久,張愛玲就遠走香港了,再過十個月,《亦報》也壽終正寢。對於張愛玲離開大陸,柯靈認為是很自然的事,既然感到格格不入,不合則去,正是各行其是,各得其所。大陸曾經運動成風,到文化大革命而達於頂點,張愛玲留在大陸,肯定逃不了,完全沒有必要做這種無謂的犧牲,我為此代她慶幸,筆者深以為然。

不過,隨著《小艾》的出土,我們又明白無誤地知道,張愛玲確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對當時大陸政權易手表示過謹慎的歡迎,盡管她的聲音很小,很微弱,但是她並沒有做作,她的態度是真誠的。在早期的《金鎖記》、《傾城之戀》等中短篇小說和後來的《秧歌》、《赤地之戀》等蛻變風格的作品之間,競還存在著這樣一部《小艾》,這是值得海內外張愛玲研究者認真研究的。

(原栽香港《明報月刊》1987年1月號)

《亦報》載

評論張愛玲文章輯錄

小引張愛玲的中篇小說《卅、艾》和拙作《張愛玲創作中篇小說(小艾)的背景》

在《明報月刊》一月號發表後,引起海內外張迷的注目,大陸、台灣和香港報刊都刊登了介紹文章,美國學者還遠道來信,筆者為此深感欣慰。現遵編者囑,再把拙作中所引上海《亦報》載評論張愛玲的文章整理m來,以饗海內外張迷。

筆者查閱了全部《亦報》,發現有關張:愛玲的評論文章共六篇,包括短評、瀆後感、訪問記等,按發表日期先後排列如下:

推薦梁京的小說叔紅梁京何人?

傳奇《十八春》事件齊甘與粱京談

《十八春》叔紅也談

《十八春》明朗訪粱京高唐

一九五0年三月廿四日

一九五0年四月六日

一九五0年九月十一日

一九五o年九月十七日

一九五0年九月三十日

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五日

這六篇文章的作者,除高唐即《亦報》主篇唐雲旌(唐大郎,他一九四七年編《大家》月刊時,張愛玲是主要撰稿人)之外,叔紅不是別人,正是著名電影導演桑弧;桑弧當年與張愛玲有不少交往,他們曾兩度合作,張愛玲編劇,桑弧導演,拍攝了電影《不了情》和《太太萬歲》(前者主演為陳燕燕、劉瓊,後者主演為蔣天流、上官雲珠等,由文華影片公司在一九四七年出品)。從這兩篇評論中就可看出,桑弧的文筆不錯,頗有特色。齊甘則是徐淦的筆名。徐淦與周作人同鄉,也擅長雜感隨筆,當時是《亦報》的專欄作者,且醉心於連環圖腳本的創作。他常在《亦報》上與周作人談戲論文,至今仍不時在國內報刊發表新作。至於傳奇和明朗是什么人,尚待進一步查考。

顯而易見,這些文章對研究張愛玲創作《十八春》和《小艾》時的心路歷程,對正確理解這兩部風格獨具的作品,以及對了解張愛玲作品在當時所產生的影響,都大有裨益。

推薦梁京的小說

向喜歡讀梁京的小說和散文,但最近幾年中,卻沒有看見他寫東西我知道他並沒有放棄寫作的意念,也許他覺得以前寫得太多了,好像一個跋涉山路的人,他是需要在半的涼亭里歇一歇腳,喝一水,在石條凳上躺一會一方面叮以整頓疲憊的身心,面也給自己一個州顧和思索的機會。

梁京不但具有卓越的才華,他的寫作態度的一絲不苟,也是不可多得的。在風格上,他的小說和散文都有他獨特的面目。他即使描寫人生最暗淡的場面。仍使讀者感覺他所用的是明艷的油彩。因此也有他的缺點,就是有時覺得他的文采過分穰麗了。這雖然和堆砌不同,但筆端太絢爛了,容易使讀者沉溺在他所創造的光與色之巾,mi滋生疲倦的感覺,梁京自己也明白這一點,並且為此苦惱著。

就一個文學工作者說,某一時期的停頓寫作是有益的,這會影響其作風的轉變。我讀梁京新近所寫的《十八春》,仿佛覺得他是在變了?我覺得他仍保持原有的明艷的色調。同時,在思想感情上,他也顯比從前沉著而安穩,這是他的可喜進步。

我虔誠地向《亦報》的瀆者推薦《卜八春》,且為梁京慶賀他的創作生活的再出痔梁京何人?

傳奇《十八春》預告時,編者說作者是個大家,我們夫妻倆就猜個不已:究是

哪位。我是從名字上的諧音猜的,梁或者是藍,京或者是青,猜來猜去猜不出。內人是從題目上猜的,她說《十八春》這題目有點怪,只有兩個小說家想得出,一個是徐訐,一個是張愛玲,因為他與她的小說常有奇題,如徐之《鬼戀》,張之《第一爐香》之類。等到小說登出,題目署名做的鋅版。她看了大得其意,連呼給我猜著了,不信對筆跡!

一對之下,卻像張也像徐,還是確不定,她說:限我三天,一定確定,看筆調就是了。她原來自詡凡是當代名家小說,即不署名也能斷定誰寫。

三天期限未到,她回杭州娘家去了,答案迄今未寄來。憑我自己,我只能看出《十八春》作者是高手,看他(還是她呢?)無論寫哪點都這么清新細致。至於究竟是誰,我卻看不也來,聊以解嘲日:管他還是她,《亦報》有十山之文,子愷之畫,梁京之小說,可拿得到任何文評畫展大會去矣。

《十八春》事件齊甘

隔鄰有一位三十來歲的胖太太,是我女人的朋友,時常隔三五天到我們這里來,借三五張《十八春》去讀,已經繼續了半年多了。她總是那樣一團和氣,儀態萬方的,所以我也不辭把報紙搬進搬出的折疊之煩。

今天。這位胖太太來交還前幾天的《亦報》,忽然神色很有異,把報紙扔在桌上。騰的坐在我對面的椅子上,竟叫了起來: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們面面相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她又把報紙恨恨地打開,指指恰巧登到第一六三天的《十八春》,對我吼著說她恨不得兩個耳刮子打到梁京臉上去!

我明白了,她是因為《十八春》寫到鴻才強占了曼楨,不勝其憤慨了。我告訴她:作者不是在寫抒情詩,她寫的是小說;她不過是擷取了人生美妙的一段。而全部人生總是免不了有時而令人憤慨的:、

這位好心的太太還是非常激動,她第一認為文學作品不應該用這樣悲慘、殘酷、丑惡的事體來博得讀者的感動;第二,她說她不知道曼楨將怎樣活下去。她甚至當著我們的面哭起來了!

我們請她到西郊公園去吃茶,竭力使她平靜下去。但我惟一能安慰她的也只有這樣說:不要太重視曼楨失去了什么,這才是你被作者利用去老腦筋的弱點了,曼楨什么也沒有失去;假使世問真:有像曼楨這樣的人,教她忘掉它,活下去好了。

我女人把她拉到荷花池邊去,我想出了兩句詩來勸她: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與梁京談《十八春》

叔紅

自從曼璐設計讓祝鴻才污辱了曼楨以後,無數《十八春》的讀者都義憤填膺,一方面為曼楨栩同情之淚,一方面對曼璐和祝鴻才發出最黑最黑的詛咒。有很多讀者寫信給梁京,認為非把這一雙狗男女槍斃不可,同時也吁請作者筆下超生,讓曼楨的悲劇中止發展下去。

我昨天去看梁京,她指著桌上的一些讀者的來信對我說,她沒有想到讀者競這樣關心她小說里的人物的遭遇。這使她高興,但也使她惶恐,因為她擔憂人們對她有一種誤解,以為她故意把曼楨陷入最悲慘的境遇,用廉價的手法騙取好心腸的讀者的眼淚。我說:一般讀者似乎對曼璐更比對祝鴻才來得憎恨,因為鴻才的卑鄙無恥原在意中,然而人們對於曼璐的陷害同胞的曼楨,總覺得毒辣過分。不知你自己以為如何?

梁京認為:如果讀者讀到曼楨被辱的一章而有一種突兀或不近人情的感覺,那是她寫作技術上的失敗。但是她仍要說,曼璐這一典型,並不是她憑空虛構的鬼怪。與其說曼璐居心可誅,毋寧說她也是一個舊社會的犧牲者。她自己不懂得勞動。她在風塵中揀上了祝鴻才而企圖托以終身。一旦色衰愛弛,求生的本能使她不擇手段地犧牲了曼楨,希望藉此拴住鴻才的心。當然,曼璐為了慕瑾,對曼楨也有一些誤會和負氣的成分,但曼璐的陷害曼楨,最主要的理由還是應該從社會的或經濟的根源去探索的。這並不是說曼璐的行徑是可以寬恕的。但舊社會既然蘊藏著產生曼璐這樣人物的條件,因此最應該詛咒的還是那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