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部分(1 / 2)

說不盡的張愛玲 未知 6317 字 2021-02-25

媯逗i匣寫芬胱1就旮逯兩褚訊嗄輳丫1淼畝賂慫頻饋5恰u虐崾鞘裁詞焙蚩嘉難x氳模炕謊災鈐綬1淼姆胱髕肥悄囊黃科袷歉雒鍘?br /

筆者一直致力於張愛玲佚文的挖掘,近日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上海西風月刊社出版的《西書精華》第六期(民國三十年夏季號)上發現張愛玲的西書摘譯《謔而虐》一篇,斷定這正是張愛玲的翻譯處女作。因此,先原文照錄如下,讓讀者欣賞青年張愛玲的精彩譯筆,然後再略作分析:

謔而虐

張愛玲譯哈而賽女士隨夫來英她的丈夫以英美教育界交換教授。赴英國德文州任職她發表了她的日記,標題《謔而虐》,以幽默尖利的文筆寫英國、瑞典、挪威給予美國人的印象。風行一時,

譯者識

這樣濕!我在戶內穿一件薄外衣,戶外穿一件厚的,然而我仍舊覺得面上手上漸漸生出了一層霉。我不時悲哀地想到家里鮮亮的六月天氣,不知道我怎樣能在這y暗的水族館似的國家度過一整年

受過教育的英國人的好禮貌是我經驗到的最細膩委婉的厚遇這么跳起身來,這么開門,這么閃電般的揮動火柴與香煙這都是非常的英雄氣概,我再不能擺脫我這個感覺,好像有人剛才說過:上救生船去可憐的亨利趕不上這高速度的武士道當那些英國人輕靈地傳遞茶或咖啡或煙盤的時候。亨利往往在背景中擺架子,好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英國人的談話沒有骨子就我所知,它完全是形式而無內容:沒有僵窘的沉默,沒有吃力的感覺來破壞談話的流暢:它不斷地進行,毫不費力地從最纖薄的材料里織出字句,字句,更多的字勺園藝、英國風景、無害的新聞,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天氣?到一夕話終了的時候,我覺得心理上像是一個才長牙的小孩,沒有可咬的東西、

英國人談話有雙重標准。有些男人在會議與干事團體里和亨利談得流利而頭頭是道,對我只搖搖一只淘氣的手指,賣棄風情地說:你們女人!我知道你們!據我所見,英國人,只要能夠躲過,便不想跟女人說話。假如他們非和她們談不可,他們矢志不移地把談話維持在他們意想中的女流見識的水平線上、英國女人顯然,連有腦子的都在內謙卑地表同意。她們是女學校訓練出來的,因而她們不可救葯地怕男人:無論其余的世界怎樣看不起英國紳士王英國淑女看了他膽寒,認為他是介於上帝與山羊之間的東西,兩般都同樣的嚇人。

英國女人關於衣飾的普遍愚笨。使我充滿了哀憐及想把她們訓練一下的極強的欲望。但是我早就知道這是沒有用的。麻煩的不單是她們沒有看線條的眼睛,沒有色彩的感覺她們的確和一只猩猩一般天真,不知有線條色彩的存在。但是基本的困難還在她們以有腿、腰、胸為恥,所以她們把自己包扎起來,好像她們的身體是走私運進海關的東西。我料想英國對於這批評的回答是:美國女人花費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她們的衣服上。我想這是真的。但是英國女人把她們的時間與精力花在什么上呢?我提出這問句我是吃過她們燒的菜的。英國女人的鞋好像是一個聽見鞋子被描寫但是沒有見過鞋子的人所制造的。在倫敦,買鞋的問題簡直不能解決除非你付驚人的入口稅買美國鞋。使我這次發脾氣的是,我剛才買了一雙英國的卧室拖鞋。我不但不能說哪只是左,哪只是右,而且我在深沉的考慮後,才能辨別哪一頭是前,哪一頭是後。亨利和我大學里幾位教授在一個飯店里午餐。飯食很壞,半冷不熱。為了不使靈魂離開軀殼,我要了一杯牛奶。女招待被嚇倒了。

牛奶?她不能相信地問。

是啊,我回答,差不多和她一般地不能相信,一杯牛奶。她向廚房那邊溜去。三分鍾後她又回來了。

勞駕,她問,您要這牛奶熱還是冷?

我霎了霎眼,說我要冷的。和我們一道的英國人都覺得有趣。你們美國人,其中一個寬容大量地說。我們繼續談話,過了不大一會,那女招待第三次出現了。她有一種被獵狗追逐的倉皇神色。

她絕望地發問:您要這牛奶盛在一只茶杯還是玻璃杯里?

把它卷在一條飯巾里好啦,我冒失地回答,然後立即抱歉起來。看她那么羞窘惶惑。我開始修改我的過失。但是她突然逃跑了,我從此沒再看見她。另一個女招待來記下我們點的甜菜。牛奶的計劃就此默默擱置了。我開始懂得英國人的牙齒為什么名譽不好從我見到的一點看來。這是可悲地名副其實。但是有一點奇處仍舊未經解釋為什么他啊l的假牙裝置得這么幼稚?

司脫拉福城(sabod,莎士比亞誕生地)安痕哈菠威(莎翁的太太)的茅舍與瑪麗婀登(莎翁之母)的茅舍都極美,加上鮮艷的花園,足夠軟化最厭恨古色古香的人。但是,像司脫拉福其他的名勝一般,這里也設有名信片攤子,又有整潔的看守人,他們機械化的詩人崇拜使我尖著眼看他們是不是無線電,有c銷c在牆上的。實在,整個司脫拉福使人聯想到制成粉末的歷史加熱水一攪。你便得到一個可口的,滋喬的莎士比亞。、那寬敞的水i「1汀大街鑲滿了文藝的熱狗攤:在附近的狹路上,皺臉小老太婆似的屠多時代的古屋被罰做茶室。無精打采地受終身徒刑。

在司脫拉福,過任何門檻要出一先令。一進門,那觀光者便發覺他自己恰巧站在莎翁在遺囑上簽名或是5作《暴風》劇本或是做這做那的一塊地上:為了其中特別的神聖性質,他必得再付額外的六便士。英美游客川流不息涌過每一個神龕不是念得太多莎氏的名劇,以致沒有空閑看良好健康的偵探小說的人,就是另一種人,從未讀過他的作品,希望在低屋梁上撞了頭便能獲得同樣的效果。ig兩3派都勇敢地,假裝做深深感動,他們的努力給予他們臉上一種蓋了一塊布似的神情:假使不為了四周的鄉景,我不願在司脫拉福逗留一小時~一我時時期望著有人裝束打扮那不朽的詩人,鈴聲丁當,愉快地叫喊著飛跑出來,於是我不得不抱歉地承認:我現在是個大姑娘了,要我相信莎士比亞,我年紀太長了。(注:歐美人常說:我不是小孩子啦,我不相信聖誕)

我們從挪威回英之後,很少下雨,但是白天涼,晚上冷。客寓的女經理看慣了我們夜間生火。雖然亨利第一次為這事找她的時候。她曾經嚇得倒退了一步,好像他問她要幾個姨太太來提神。

但是這是夏天呢她亨利柔聲回答:那是各人的意見不同了。

日子像舌頭上的咳嗽糖一般地消融了。我刷頭發,長長地散一回步,把亨利的筆記用打字機印出來,在花園里站一會。放下臉來扮演有田地的縉紳。砰的一聲,一天已經過去。我一心一意地愛德文州的鄉村已經上了癮了。住在英國英國鄉下必定是和討了一位愚笨而秀麗的妻子一般。每次你打定主意把她送到白痴收容所去,她轉過她那使人心奪神移的側面來,你又骨頭酥下來,被她征服了。

據我看來,英國人與美國生活情調主要的分別之一就是:美國人喜歡給你聽聽他們的意見。而發表意見之匆忙有如一個辦公室。仆歐在五點欠五分的時候拿信封貼郵票。英國人呢,覺得一個規矩人如果不幸有了意見這么一個東西的話,總要把它竭力地藏匿起來。

如果有人告訴我們的英國朋友們,說他們一貫使人不能忍耐地侮辱美國,他們一定完全不相信。但這話卻是真的。自然,我們必須認清,所謂下層階級的人不是如此,如果他們以為做美國人不是一件愉快而有興趣的事,至少他們不讓我們知道他們這樣想:但是我們以平等資格相周旋的人們,從小就學習向美國人自尊自大,正如美國人從小就學習刷牙一般。他們的行為和牙刷一般的機械化。他們說然,你不像別的美國人,好像這是最高的贊美似的。他們說這話次數太多了。早已不覺得其中侮辱性的含義,好像他們不理會自己坐的椅子一樣。

一般的說來,美國人和英國人相處一下午或一夕,必定要聽到至少一打不能作其他解釋的暗示在文化程度上,美國同胞和人猿並駕齊驅。

過些時。你開始覺得你不能夠心平氣和地,無偏見地客察英國,如同一個患干草熱症的人不能冷靜地談論八月鄉景一般?並不是因為那個批評。凡是略具知識的人。沒有反對公正的批評的。只是英國人不批評美國可批評的東西?假使他們聽見過私刑殺人,地方自治機關的腐敗,美國罷:l強暴的彈壓,他們從未開口提到這些短處。他們只有一件廣大無所不包的理由控訴美國:美國不是英國。你怎樣對付這種人呢?除回家在日記里大發雷霆之升!

《謔而虐》的原作者哈爾賽女士(magaehalse)在中國名不見經傳,但在:美國文壇小有名氣。她生一九一o年,應還健在,其父是德國人,其母是英格蘭人。她自9wasp(祖先是英國新教徒的美國人)以白嘲。、哈爾賽在六十余年的筆墨生涯中已出版了匕本書,題材l泛,有談二次大戰的,有談美圈種族問題的,有講美國政治與道德的,有講家庭生活的,還有自傳,等等。張愛玲選i孚malieowadsome是哈爾賽的處女作,一l三八年由simonandshus盯出版,立即成為美國當年的暢銷書。大概也正因為此書+紙風行,正在香港:欠學求學的張愛玲才注意到它,並產生興趣從中選譯。對哈爾賽而言,恐怕至今還不知道本世紀中國最有魅力的女作家張愛玲年輕時翻澤過她的作品。彤ih刪ie乃3dsome這個書名系從林肯名言wilhmalieowadnone轉化而來,很俏皮。此書諷刺英國人和英國文化,從張愛玲選譯的這一篇來看,表現美國女人眼中的英國人∥/l:4一九用一年六月《西抒情華》第六期《編者的話朔,指陳英美兩國人為人處世的差異,確實幽默尖利,令人忍俊不禁。由於筆者未見此書,張愛玲的摘譯是否忠實於原著,是否未作增刪,還不敢妄斷,但張愛玲這篇譯文譯筆活潑流暢,已帶有張愛玲獨有的文字風格。卻是能夠清楚的感受到的。

發表《謔而虐》的《西書精華》是三、四十年代上海西風月刊社系列刊物中最晚出的一種。第一種就是大名鼎鼎的《西風》,創刊於一九三六年九月,以譯述西洋雜志精華,介紹歐美人生社會為宗旨。林語堂在《(西風)發刊詞》中稱每讀西洋雜志文章,而感其取材之豐富,文體之活潑,與范圍之廣大。皆足為吾國雜志模范。又回讀我國雜志,而嘆其取材之單調,文體之刻板,及范圍之拘束,因每憤而有起辦《西風》之志,所以才支持黃嘉德、黃嘉音昆仲創辦《西風》,以更親切認識西洋文化之真面目。《西風》主要撰稿人,除黃氏兄弟外,還有林語堂、老舍、李金發、徐訐、姚穎、畢樹棠、林疑今諸家,張愛玲也曾以散文《天才夢》獲《西風》創刊三周年征文榮譽獎第三名。《西風》問世後大受歡迎,被譽為替中國雜志開一新紀元引自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西風》第一卷第三期封里載上海《大赫援》對《西風》評語。於是黃氏兄弟又於一九三八年九月創辦《西風副刊》,一九四0年三月再創辦《西書精華》季刊。《西書精華》是以譯述西書精華、介紹歐美讀物為目標。對西洋文化作進一步之介紹7自一九四0年三月《西書精華》創刊號俊刊坷》。以發表《謔而虐》的《西書精華》第六期為例,就有黃嘉德的西書精華《美國風光》,沈有乾的西書評論《超乎感官的知覺》,還有夏楚(夏濟安)的西書介紹《美國教育新書》和現仍健在的喬志高(高克毅)的西書通訊《西班牙戰的文學》,內容豐富,譯介及時。只是時隔多年,喬志高已全然不記得當時與張愛玲一起在《西書精華》上發表譯作,以致在他悼念張愛玲的文章中只字未提這件有意義的事。喬志蔚以高克毅本名發表的《張愛玲的廣播劇記(伊生命中的一天)》載一九丸五年十月台北《聯合文學》第一百三十二期,文中提到《西風》和張愛玲獲獎,但未提別《西書精華現。

《謔而虐》的發現,使張愛玲翻譯生涯的定位在一九四一年,其時張愛玲二十二歲

(原裁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9月號)

張愛玲譯《老人與海》

一九五二年,海明威發表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刊登這篇小說的美國《生活》雜志在四十八小時之內竟售出了五百三十萬冊!也就在這一年的七月,張愛玲離開上海到達香港。她先在香港大學文學院注冊,准備繼續未完的學業,終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後來,張愛玲在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新聞處找到一份翻譯工作,參與大規模的美國文學作品中譯計劃以維持生活。

兩年之後,張愛玲翻譯了《老人與海》。張愛玲當時還為美新處翻譯了《愛默森選集》(馬克范道倫編)、《無頭騎士》(華盛頓歐文著)、《小鹿》(瑪喬麗勞林斯著)等。據宋淇在《私語張愛玲》中回憶,張愛玲其實對她翻譯的這些美國文學作品都不喜歡,無可奈何地硬著頭皮譯,惟一的例外,可能是《老人與海》。

確實。張愛玲對中外文學作品有著獨特的不易為常人理解的欣賞品位。《老人與海》能人張愛玲的法眼,使翻譯工作愉快勝任,可以張愛玲在一九五四年十一月為《老人與海》中譯本所作的序為證。這篇序是張愛玲的佚文,迄今為止海內外各種版本的張愛玲選集、文集、全集乃至典藏全集均未收入,現全文照錄如下:

我對於海毫無好感。在航海的時候我常常覺得這世界上的水實在太多。我最贊成荷蘭人的填海。

捕鯨、獵獅,各種危險性的運動,我對於這一切也完全不感興趣。所以我自己也覺得詫異,我會這樣喜歡《老人與海》。這是我所看到的國外書籍里最摯愛的一本。

海明威自一九二幾年起,以他獨創一格的作風影響到近三十年來世界文壇的風氣。《老人與海》里面的老漁人自己認為他以前的成就都不算,他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證明他的能力,我覺得這兩句話非常沉痛,仿佛是海明威在說他自己。尤其為他在寫《老人與海》之前,正因《過河入林》一書受到批評家的抨擊。《老人與海》在一九五二年發表,得到普剝澤獎金,輿論一致認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現在海明威又得到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金世界寫作者最高的榮譽。雖然諾貝爾文學獎金通常都是以一個作家的畢生事業為衡定的標准,但是這次在海明威著作中特別提出《老人與海》這本書,加以贊美。

老漁人在他與海洋的搏斗中表現了可驚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類應有的一種風度,一種氣概。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題是毅力。他給毅力下的定義是:在緊張狀態下的從容。書中有許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們是否能夠體會到。這也是因為我太喜歡它了。所以有這些顧慮,同時也擔憂我的譯筆不能這出原著的淡遠的幽默與悲哀。與文字的迷人的韻節。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希望大家都看看這本書,看了可以對我們這時代增加一點信心,因為我們也產生了這樣偉大的作品。與過去任何一個時代的代表作比較,都毫無愧色。

張愛玲一九五四年十一月

張愛玲在序中認為《老人與海》不愧偉大的作品,表達了一切人類應有的一種風度,一種氣概。是她所看到的國外書籍里最摯愛的一本,可見喜歡之深,評價之高。而她的中文譯筆,雖然她在序中謙稱不能達出原著的淡遠的幽默與悲哀。與文字的迷人的韻節。但據當時擔任香港美新處主任的理查德麥卡錫晚年回憶。中譯本出版之後立即被稱許為經典。

張愛玲的《老人與海》中譯本於一九五五年由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同年秋天。張愛玲就漂洋過海移居美國了。

不知不覺,時光流逝了十七個年頭,其間張愛玲還翻譯了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羅勃潘華倫的《海明威論》。到了一九七二年一月,張愛玲翻譯的《老人與海》中譯本改由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今日世界社版《老人與海》刪去了張愛玲的譯序,由美國學者alosbake所作《老人與海》英文版序取而代之,序的中譯者為現已大名鼎鼎的美國哈佛大學李歐梵教授。

今日世界社版《老人與海》與中一出版社初版本比較,還有一個明顯的刁同,即增添了香港著名畫家蔡浩泉(一九三九二ooo)所作的八幅c圖,筆力道勁,栩栩如生,頗收圖文並茂之效。這些精彩的c圖,海明威本人當然是看不到了,不知張愛玲是否見過,是否認可。

盡管今日世界社版《老人與海》後來數次重印,但奇怪的是,張愛玲翻譯的這部《老人與海》及她的初版本譯序一直未能進入張愛玲研究者的視野。直到今年三月,才由美國學者高全之在他的大著《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二00三年三月台灣一方出版公司初版)1中檢討張愛玲海葬問題時有所論及。這對張愛玲研究而言。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海明威一九五四年因創作《老人與海》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這大概也是張愛玲當年應香港美新處之約及時翻譯《老人與海》的緣由。《老人與海》問世至今,已出版了多種中譯本,各有千秋。由於張愛玲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她所翻譯的《老人與海》及初版本譯序理應受到特別的關注。何況,這還是《老人與海》最早的中譯本!

(原載2003年9月8日《文匯報筆會》)

《天才夢》獲獎考

海內外張學界早已知道,散文《天才夢》是張愛玲自己承認的處女作,四十年代初曾獲上海《西風》征文獎,七十年代收人張愛玲自編文集《張看》'彤愛玲自編文集《張看》一九七六年三月畝香港生活出版社初版。但是,對於《天才夢》獲獎詳情,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值得探究。

首先當然是張愛玲自己的說法,她在《張看》所錄《天才夢》末尾加了一段附記,一直不為人注意,現照錄如下:

《我的天才夢》獲《西風》雜志征文第十三名名譽獎。征文限定字數,所以這篇文字極力壓縮,剛在這數目內,但是第一名長好幾倍。並不是我幾十年後還在斤斤較量,不過因為影響這篇東西的內容與可信性,不得不提一聲。

這是張愛玲在事隔三十六年後,首次對《西風》評獎作出公開反應,其弦外之音是頗為清楚的。

到了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在張愛玲的文學生涯即將結束之際,出乎她的意外,張愛玲第二次獲得文學獎。這次是台北《中國時報》第十七屆文學獎特別成就獎。張愛玲為此寫了得獎感言《憶(西風)》張愛玲《憶西風)第十七屆《時報》文學獎特別成就獎得獎感言》載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三8台北《中國時報。人間明,這是張愛玲的絕筆,文中舊事重提,更明確的表示對當年《西風》征文評獎結果的強烈不滿。

據張愛玲回憶,她當時寫了篇短文《我的天才夢》,寄到已經是孤島的上海應征,沒稿費,用普通信箋,只好點數字數,受五百字的限制。改了又改。不久,《西風》雜志社通知她得了首獎,就像買彩票中了頭獎一樣。誰知等到收到正式公布的全部得獎名單,首獎題作《我的妻》,作者姓名我不記得了。我排在末尾,仿佛名義是特別獎,也就等於西方所謂有榮譽地提及(honoablemenion)。《我的妻》在下一期的《西風》發表,寫夫婦倆認識的經過與婚後貧病的挫折,背景在上海,長達三千余字。《西風》始終沒提為什么不計字數,破格錄取。我當時的印象是有人有個朋友用得著這筆獎金,既然應征就不好意思不幫他這個忙,雖然早過了截稿期限,都已經通知我得獎了。張愛玲還指出:《西風》從來沒有片紙只字向我解釋。我不過是個大學生。征文結集出版就用我的題目《天才夢》。這事對張愛玲自尊心的打擊是如此之大,盡管她在此文末尾承認:五十多年後,有關人物大概只有我還在,由得我一個自說自話,片面之詞即使可信,也嫌小器,這些年了還記恨?但她還是強調這件事成了一只神經死了的蛀牙,隔了半個世紀還剝奪她第二次得獎應有的喜悅。再清楚不過的說明一直到晚年,張愛玲仍對此事耿耿於懷,十分怨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