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78(1 / 2)

題出自《論語》,乃是《論語述而》篇中的:「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孔子少年貧賤,曾為釣魚射獵之事,但其釣魚時不張網捕撈俱盡,射獵時不射正在休息的宿鳥,由此可見仁人本心。又有物見人,又小及大,可見聖人仁愛天下之志。

但這一句單獨成段,答題時必須可著原文句子來做,沒有破原題破到注釋的道理。破題中又不能出現題中之物的原名,一律都得以「物」代之,所以對孔子之仁只能點到「愛物」一步,由愛物推及夫子之仁。

他便朴實明白地提取原文中心思想,破了一句「即釣弋以觀聖人,見愛物之仁焉。」釣弋為常事,綱魚、射宿則獵取過份,而夫子不用這等手法,豈不正顯見夫子之仁?

從愛物,再要推到仁人,懷天下。

射獵是為了人民生存,若僅為愛物而不射獵取獲,百姓則無由生存,那么珍愛生物則是本末倒置。是以聖人不取此舉,而是漁獵以法,該吃吃、該用用,先飽百姓之腹,盡祭禮章程,只是不要因口腹之欲竭而漁,給動物繁衍生息的余地。

孔子在動保和人權之間的抉擇就是這么有道理。

「夫子曰:於斯世慈祥之福,其小者矜全乎物命,其大者即感召夫天和。」這種選擇簡單朴素,還蘊含了點兒生態平衡的道理。動物的繁衍生息,也反過來能令人民獵取不盡,食物豐沛、國家安穩,達到人類與動物的和諧共存。

而這種和諧,正顯示了夫子「愛物」的仁德!

第二道題目作完,太陽也還斜斜地掛在東北,天色比發卷時亮多了,也還不刺眼,風從門外吹來,拂得卷紙微微顫動,正是做題的好時候。

崔燮把第二份草稿壓到桌邊,閉上眼做了套眼保健操,順便在腦海里讀完了第三道題。

鄉試卷子上第一道題是人與人,第二道題是人與自然,第三道題並沒一路滑向動物世界,而是高到了朝堂上是《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二章的「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這句話他印象格外深刻。府試時,永平府王府尊在卷後出對聯考他,其中有一聯他答的便是:「萬年天子,必尊爵一、齒一、德一,達尊歸一,宣丹詔,曉億萬生民。」

當初正是這一句入了王府尊的心,閱卷時才偏向他幾分,點他作了府試案首,不然整個永平府千數考生里,又豈能沒有比他答得更好的人?

這道題目是他的幸運題啊。崔燮笑了笑,將題目抄到卷紙上。

達者,通也。通天下之所尊,有此三者。也就是能令天下人都無可置疑地尊重的,唯有「爵、齒、德」三物。

朝廷重爵位,以別上下;鄉黨重年齒,以彰孝義;輔世長民重德行,以淳德化。此三者非自以為尊,而天下尊之,又因天下尊之,以別上下,明倫常,厚風俗,而能使朝廷安定,百姓賢孝,道德淳厚。

這三道四書題是五房考生必考的,競爭也格外激烈,五經題則只要和自己同房的考生相較,難度總比四書這三道小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