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60(2 / 2)

謝瑛笑道:「誰叫你給它起名《每日農經》?若仍叫《致富經》,如今買的那些人,十個有八個不肯買的。」

看這書的不是看《錦衣衛》的少年人,而是自詡道德模范的老先生們。他們也喜歡這新鮮的圖畫本,可又不好看要叫人斥作「玩物喪志」的錦衣衛連環畫,只能忍著。這套書名字里有《農經》二字,算得上經世濟民之的書籍,他們可不就得搶著買嗎?

國家以農為本,他們看的不是里面或香艷或奇詭的故事,而是安民治世之道。所以別看這連環畫里寫的都是和市面上普通小說、話本一樣的東西,可它書里藏著指導農牧耕桑的法子,就是能堂而皇之擺在案頭上的!

崔燮琢磨了琢磨,搖頭笑道:「原來如此,是我估計錯了目標市場。大明讀書人都有個耕讀傳家的情節,賣起《農經》來是有情懷加成的……」

那叫居安齋一家印這書就印不過來了,還是按當初印三國的法子,跟人合作吧。到各地找書局合作,讓當地大書商用他們家的版印內頁綉像,他們只負責賣雕版和版印的封皮……

他又不打算靠《每日農經》賺錢,能把技術推廣出去才是真正目的。

崔燮微微皺著眉,思考著跟各地書局合作的問題,眉心忽然被人按住,重重揉了幾下,將皺起的川紋揉散。他抬眼看去,卻見謝瑛垂眸看著他,深湛的雙眸像要看進他心里:「你那書如今都是官員儒士案頭上的書了,還有什么可愁悶的?縱有煩心的,也先不去想它們,只想想我吧。」

是啊。只要看到謝瑛,他果然就不想皺眉了,不知不覺地就要露出笑容。

第274章

弘治十一年年底,第一種磚土制土法水泥終於配出來了。想出最後一種配方的,是謝家那個從老家帶來的廚子。

崔燮只記得水泥配方里還有一種加水後能凝固的成份,交給謝家下人做時,眾人試遍了膠、漆、樹脂、粘土等物,最後卻是那個南方廚子想起他們點豆花時用的石膏,就是種加了水之後也能慢慢硬化的東西。

做鹵水豆腐的北方廚子就想不到這個。

他們一兩一兩地往磚末、石灰里摻水泥,最終試到了個比例:約么是七成磚末,二成半的石灰,半成石膏。若不擱石膏的話,水泥里一摻上水就會極快地就凝成一坨石塊,做什么也做不了。摻的石膏越多,凝得也就越慢,摻到半成後凝結的速度就比較適中,兩三個小時左右就能初凝,以後稍稍灑水養護,再過上兩三天就硬硬的、不怕砸了。

謝瑛把那座好好兒的院子抹得亂七八糟,牆面地面都上了一層灰朴朴的水泥,干後用鐵棍、石鎖砸了幾回。這水泥干的比灰泥、三合土快上不知多少倍,凝固起來更是極硬,竟能禁得住他用力砸幾下。

他試過幾次,竟激動得面色發紅,眼角微微泛著濕意,抓著崔燮笑道:「若是九邊有哪關寨被敵人攻破了城牆,用這土倒下去,再灑上水,過一夜豈不又是一座好牆了?」

崔燮也滿心歡喜,頻頻點頭:「這灰土也不算很貴,往後咱們試出方子來還能拿粘土配上石灰、石膏直接燒制,省了磨磚一趟。到時候邊關處就能用竹筋澆水泥砂漿,築上無數關寨,烽火處處相連,再也不許韃靼打進關來。」

不只能築城牆,還能築河堤、填洪水,電視里經常演,洪水時子弟兵戰士都是抬著水泥袋往里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