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0(1 / 2)

將雙方的思路重新梳理,保留各自的可取之處,再從中提煉出更好的處理方式。有時哪怕是為了一個小小的段落,這樣的過程也會反復數次,但為了達到更好的音樂效果,兩人均不厭其煩,樂在其中。

第七十八章

譚碩完成第一樂章的初稿後,不出半月便又寫好了第二樂章。這個樂章是全曲中篇幅最短、結構最簡單的一個樂章,加上他早在采風時就已將其主要內容構思完畢,如今寫起來下筆很快,與創作第一樂章時相比,著實輕松了不少。

這兩個樂章寫完,作品的完成度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二。對譚碩來說,余下的第三樂章,也就是最後一個樂章,無論在長度還是難度上都不會超過他已經寫好的部分。這讓他終於得以緩上一緩,神也隨之放松了一些,一邊慢悠悠地創作第三樂章,一邊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小蓬門這邊,和秦海鷗討論已經寫好的兩個樂章。

這時候秦海鷗所彈出的第一樂章,已經與當初他剛拿到樂譜時所彈出的大不一樣。音樂經過他反復的心雕琢和打磨,已經被塑造得非常立體和細膩。他的天分與才華在自身有意識的努力和譚碩的合理引導下,令這個作品煥發出豐富而富有層次感的迷人色,無論是他自己的個性和對作品的獨特解讀,還是作品原本所攜帶的譚碩的個性和創作特點,都在他的演奏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彰顯並和諧地融為一體。

然而,兩人並沒有就此感到滿足。尤其是譚碩,作為音樂的創造者,每當他聽到秦海鷗的演奏,除了感性的欣賞之外,他都會忍不住在腦中一遍又一遍地對作品進行理性的梳理,一旦發現不夠滿意的地方,事後就會回家修改,有時甚至會當場打斷秦海鷗的演奏,趁熱打鐵地立即修改。秦海鷗對他這種強迫症般的舉動很不適應,雖然他也知道作品需要不斷打磨,但在他看來,需要打磨的應該是自己在演奏時對音樂效果的處理,而絕非音樂的內容本身。譚碩的作品處處閃爍著才氣,秦海鷗從一開始就非常喜歡,根本舍不得讓他去改動。但譚碩似乎不這么認為,不僅越改越起勁,有時還偏拿秦海鷗最喜歡的部分開刀。秦海鷗起初還用「我覺得這里很好呀」、「已經很棒了,為什么還要改呢」等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心疼,無奈譚碩不為所動,說改就改,並且同一個地方在改過一次之後,說不定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改動。秦海鷗漸漸地習慣了,而事實證明譚碩總是越改越好,總能把原本就很出的地方改得更為出。秦海鷗嘆服不已,最後連那點徒勞的抗議也徹底放棄,只要譚碩想改,他就立刻停下來由他去改,讓他一直改到滿意為止。

除了音樂的內容和效果,譚碩對演奏的技術方面也很留意。雖然鋼琴演奏也是作曲系的必修課,但那充其量只能達到業余水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熟悉樂器的性能並方便在創作時使用,因此,譚碩作品中的那些困難的段落,他自己是無法演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