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突發的天津教案(2 / 2)

晚清神捕 喬尼小樣兒 1755 字 2022-10-29

李鴻章雖然心里甚是不滿,但還是問道:「國樓,那你心目中,誰任職天津機器制造局總辦最為合適?」

李國樓肅容道:「天下沒有第二人,徐壽、徐建寅父子,當為一世之雄,讓徐壽創辦《上海格致書院》大材小用。中堂大人只要你有氣魄把徐壽提升到天津機器制造局總辦位子,就好似千金買骨,燕昭王的偉業指日可待,天下人心歸附,大業可成。」李鴻章是個非常自負的人,才情雙絕,對天下局勢了如指掌,自以為他是大清的擎天柱石。若是旁人這樣和他說話,他最多一笑置之,哪會放在心里。但今天他遇見李國樓了,有一張能言善辯的大嘴巴,「千金買骨」的典故把李鴻章給繞進去了。腦海里不由想起徐壽、徐建寅父子的事跡。

徐壽、徐建寅父子是大清船舶工業的奠基人,是由曾國藩提拔邁入歷史舞台的。曾國藩在同太平天國交戰過程中,到刀槍劍戟遠遜於洋槍洋炮,對西方鐵甲船的威風凜凜的印象深刻。6年曾國藩駐營安慶,設立軍械所,招攬制器之人。打算制造槍炮和輪船。62年無錫人徐壽、徐建寅父子被選中,徐壽帶著7歲的徐建寅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走上歷史舞台,前往安慶軍械所,開始了海洋夢的追求。

同年三月,徐壽接受試造蒸氣機輪船。蒸汽機的部分是由華蘅芳完成的,輪船的制圖和施工由徐壽負責,而他的兒子徐建寅則「屢出奇思而佐之」。在日復一日的研制過程中,65年,大清自行研制成功「第一艘蒸汽機輪船」,曾國藩親自命名為「黃鵠號」,黃鵠號的研制成功轟動全國,同治皇帝御賜「天下第一巧匠」的匾額。此後徐壽、徐建寅父子備受朝廷重用,66年徐壽、徐建寅奉調江南制造總局參與創辦事宜。徐壽任首任襄辦、總理局務。兩人不負眾望建造大清第一批兵艦、艦艇,造出的兵艦一艘比一艘好。後來他們又制造了鐵甲船「金甌號」等鐵甲船。

此時徐壽在上海參與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教授科技的學校《上海格致書院》,把全部心血傾注於翻譯書籍、科學教育以及科技宣傳普及上。

「嗯······國樓,你說的話,我會考慮的。」李鴻章不由被李國樓的話打動了,沈保靖自以為資格老,自行一套,指揮不動是不爭的事實。天津機器制造局總辦的位子動一動也無不可,把徐壽請來,就好比「千金買骨」,李國樓的這句話深深的打動李鴻章。

李國樓灑然而笑,老頑固被他說動了,拉開車窗的窗簾向綠油油的大地,田地里小麥已經變成黃顏色,成熟的季節即將來到,豐收的碩果將會被他收入囊中。人不能太貪婪,急功近利反而適得其反,青春的臉龐洋溢著恬靜,前方就是僵屍之地----天津,「天津城我來了!」與魔鬼打交道的人來了。

「報!中堂大人,天津有傳檄!」一名驛卒快馬從天津而來,翻身將一份告急文書,遞於親兵侍衛長。

李鴻章取過告急文書,急匆匆的展開,觀起來,眉宇擰巴在一起,變成之字形,愁容面滿的一張臉,氣得胡須亂飄,怒道:「崇厚混賬透頂,干什么吃的。」

李鴻章痛罵崇厚是因為崇厚給他惹禍了,天津望海樓天主教堂已經變為天津老百姓燒毀了。

李國樓心里說不出的滋味,是苦澀,是心酸,也夾雜著一絲慶幸,事態向他預料的方向發展,為了他的事業,天津越亂越好。大清帝國又要遭受恥辱,而他則將大發國難財。「中堂大人,天津到底發生什么事了?」

「老百姓暴動了,把三座教堂給燒毀了!人員死傷還不明,我們大清國又要遭難了。」李鴻章手里的告急文書,已經落於車廂地上。

李國樓急忙撿起文書,飛速的掃視一遍,怒斥道:「崇厚是只豬,這種廢物,剝皮腰斬也不為過。」

崇厚姓完顏,字地山,號子謙,滿洲鑲黃旗人,河道總督完顏麟慶次子,完顏崇實之弟。道光舉人,選知州,咸豐十年署鹽政,在肥缺上撈足金銀。又花銀子打點,年底實授三口通商大臣署直隸總督。不久因撈得太甚,遭御史彈劾,免去直隸總督,赴天津專任三口通商大臣。現在崇厚還官拜奉天將軍,是天津城的最高軍事長官。

因天津望海樓天主教堂被上萬名天津百姓包圍,法國駐天津領事風大業聞訊急忙帶著秘書西蒙奔赴三口通商大臣衙門,要求奉天將軍崇厚派兵彈壓瘋狂的天津百姓。偏偏崇厚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竟然沒有派遣軍隊,只打發了幾名軍校去望海樓天主教堂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法國領事風大業見崇厚不把他當回事,不由怒火萬丈,當場在三口通商大臣衙門撒野,搗毀衙署器物,又拔槍恫嚇崇厚,嚇得崇厚躲進內室再也不敢露面了。風大業無處發泄,只能先離開通商大臣衙門,直奔望海樓天主教堂,想去給法國天主教徒解圍。

半道上法國領事風大業遇見「仇人」了,天津城知縣劉傑押解拐賣嬰幼兒的罪犯迎面而來。狹路相逢勇者先動手,風大業率先拔出手槍開了一槍,當場打死知縣劉傑的隨從高升,風大業的秘書西蒙同時拔出槍來威脅圍觀的百姓。

這下捅了馬蜂窩,圍觀的天津百姓再也按耐不住了,蜂擁而上圍毆風大業和西蒙,活活把兩名法國公事館公民打死了。隨即全城出動,鳴鑼聚眾,愛國同胞焚毀了望海樓天主教堂、育嬰堂、法國領事署以及英、美教堂等多處署所,打死英美法七國傳教士、商人共二十多人,這就是歷史有名的「天津教案」。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