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良緣定(二)(2 / 2)

貴女嬌寵記 鏡鸞沉彩 2117 字 2023-02-21

外面的丫鬟嬤嬤們聽得里面的響聲,便料到王妃和公子吵架了,待聽見說請家法時,靖北王妃的貼身嬤嬤立刻進屋去勸。

「何嬤嬤,讓母妃懲罰我吧。不管怎么懲罰,兒子的心意都不會變。」

「你!」靖北王妃指著他斥道,「你想娶那個狐狸精,先和我斷絕關系再說!」

說完這話,她就半靠在何嬤嬤身上,連站的力氣都沒有了。

「王妃,王妃!何嬤嬤連聲喚著。寧知墨見此,也立刻站起身來攙扶靖北王妃,心里暗恨自己過於急躁。

這日夜里,靖北王回府時,寧知墨就跪在正院前的大理石板上,也不知跪了多久。

早有下人把事情告訴了他,他走到寧知墨跟前,「起來吧,跟本王一起去看看你母妃。」

寧知墨道:「母妃不願意見我。」

靖北王頓了頓,緩緩道:「你若答應不再和榮府有牽扯,她自然就消氣了。」

寧知墨抬眼道:「父王,兒子這輩子,非阿凝不娶。違逆父母的意思,是為不孝,兒子就跪在這兒贖罪。」

他嘆口氣,「執迷不悟。」

「難道父王也不喜歡阿凝么?」寧知墨記得,小時候,府里的長輩都是很喜歡阿凝的。

靖北王淡淡道:「長得太美的女人,是非最多,非宗婦的最佳人選。」

「可是……兒子已經沒辦法回頭了。父王,求父王……」

「你不用多說。本王先進去勸勸你母妃。若是她執意反對……你也不能真做那不孝之人。」他說著,轉身進了屋子。

屋前月色瀲灧,花木蔥蘢。寧知墨顧不得酸脹疼痛的雙膝,忽然覺得無力。或許有什么東西,正在逐漸離他而去,再也找不回來。

昔年,和她相伴嬉鬧的日子,時而在腦中重現。越是想起她的模樣,她的神情,他就越難放棄。

有那么一瞬間,他真覺得母妃說得對,他是中毒已深,沒辦法拯救了。

上京城里,皇子親王的婚姻消息,總是傳得極快。很快,就有說平王妃已經確定是榮宸的,又有說宣王趙玠也想娶榮宸為側妃的,再加上第三條自靈州傳來的消息,自榮宓逝後一直沉寂的東臨侯府,瞬間成了茶余飯後討論的熱門話題。

靈州,放鶴先生舉辦的槐花會中,東臨侯府的榮六姑娘,憑借一幅《臨仙崖圖》,力壓眾多執筆多年的畫家,得到眾人贊譽,一躍而成為畫壇中的璀璨新星。

世人難免想起景元三十七年的錦花台上,曾有人盜用榮六姑娘的畫作,差點拿到錦花台魁首的事情,一時間,榮六姑娘的畫藝之名四散廣播,引得世人驚嘆崇敬。

再加上平王、宣王的傾慕,阿凝想不出名都難。

可這會兒,這位眾人敬仰的新星,卻窩在昭純宮一處昏暗角落里默默地舔手指。

挺餓的。

她摸摸自己的肚子,心道怎么昭純宮的人這樣不頂事兒,就是關囚犯,好歹也有一口青菜小粥填填胃,她這兒,關了快兩天了,卻沒一個人送吃的來。

其實,下人疏忽的可能性還是蠻小的。可她又不願意相信,是趙玹或者榮貴妃特意吩咐如此。血濃於水的親人,為何要這樣對她呢?

她方才起身,腳下一軟,手里胡亂抓了一把床柱子,結果就被上面的斑駁朱漆劃傷了手。

流了一點血,她下意識地就往嘴里送了。送完之後,才皺了眉。她這是太餓了吧?連自己的血都添。

身上的衣裳也皺巴巴的。阿凝似乎能聞到味兒了。

不知是第幾次了,阿凝又走到緊閉的殿門口,拍了拍門,「外面有人嗎?有人嗎?」

外面一溜兒侍衛,都跟木樁子似的立著,沒有動靜,更沒有聲音。

「你們是不是忘記送飯了呀?」

「其實我不吃飯也沒關系的,但是我想沐浴!」

「不能沐浴也行,至少給我一套衣裳呀!」

阿凝一個人自說自話,又拍了幾下門,外面仍然安靜無比。她郁悶地往門上一靠,感覺頭都是暈的。

心里愈發討厭趙玹了。不就是拒絕他的示愛么?就小氣到想要餓死她?!

還是殿下對她最好了……從來都舍不得她受苦,那回她在明玉山庄的花田里拒絕他,他也沒說什么,還大方地送了她八煙松寶墨。

想到祈王殿下,阿凝的鼻子有點酸。透過門縫,她能望見外面的瀲灧晴光。靈州的槐花大約已經謝了,可清陌山庄上,臨仙山崖下,萬花草木次第開放,想必風景仍然極好。他又有南山先生這樣的友人、謝清溪那樣的美人為伴,會不會已經把她拋到腦後了?

此刻的清陌山庄里,風景的確旖旎,槐花謝得鋪了一地,四處都綠意濃郁。謝清溪坐在樹下的美人榻上,仔細看著手上的《臨仙崖圖》。

她苦練那樣久,最後沒能如願和榮宸比上一比。就是比了又如何?她的確不如她。

這幅畫畫的不過是清陌山的普通山水,可它奇就奇在,一草一木都透著一種情思在,仔細瞧下來,似乎已經不是山水,而是一種心境。這是有些人練了一輩子也練不出來的。

她的心境,平和、安寧、透著淡淡的明快,畫中草木也是如此。若不論這些,單憑作畫技能的熟練,也十分出眾,想必也是下過苦功夫的。難怪,祈王殿下會選她做學生。

謝清溪原先以為她只是一個沒什么背景的姑娘,後來消息傳開了,才知道原是東臨侯府的小姐。傳開的消息里,只有此畫為阿凝做作,卻不提她曾經來過靈州,也是為了保護她的名聲吧。

祈王殿下對她真是煞費苦心。在槐花會的前一日,他就匆匆離開了靈州,追著他那位學生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