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此乃亂命,臣不奉詔(2 / 2)

「石尚書,要與徐有貞多溝通,等打下了河套,有石尚書忙得了。」

石璞呆滯的轉過了頭,愣愣的說道:「臣領旨。」

六部之末,唯獨他沒啥反對意見,為何陛下突然提點到了他呢?

朝臣們滿是疑惑,為何好端端的提起了徐有貞呢?

徐有貞是個站隊失敗的人,在反復衡量之後,徐有貞前往地方治水去了,想要回朝,卻被朱祁鈺打發去治理黃河了。

朱祁鈺深吸了口氣說道:「朕讓徐御史前往河套,不是無的放矢,朕打算在河套設立三府,朔方、五原、靖虜,以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為府城。」

「由山西、陝西、山東遷民移居,由工部大興水利,再建塞上明珠。」

明珠豈能蒙塵?

朱祁鈺這話一出,立刻引起了群臣們的議論紛紛,遷民這么大的事,陛下居然想要一意孤行。

戶部尚書金濂立刻說道:「陛下啊,陰山苦寒,時常受到胡人侵擾,遷民移居,非同小可,此乃亂命,臣不奉詔!」

無論怎么說,現在河套地區,在群臣心中,就是苦寒之地!怎么可以讓內地的百姓去塞上受苦呢?

「怎么能是受苦呢!」朱祁鈺一聽這話,笑著說道:「金尚書啊,你知道河套一畝地出產幾何嗎?」

金濂眉頭一皺說道:「多少?」

朱祁鈺十分確定的說道:「兩石,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朕可不是胡說,那可是塞外米糧川。」

「京畿地區一畝熟地,不過一畝一石五斗不到,河套地區,則是一畝兩石。」

「如若大興水利,渠溝縱橫交錯,這個畝產,還可以再漲漲。」

石璞才露出了一絲了然的神情,五部疑問,最後歸它工部解決問題!

石璞樂呵呵的看著群臣,工部也能有今天!

林綉補充說道:「金尚書,這里有渠家田冊為證,河淤土,肥又壯,年年畝產三石糧,這里面有渠家在河套地區的田畝畝算地租等。」

朱祁鈺決定讓陸子才一定要在太醫院專設雅座,等著渠家三兄弟到了,一定好好招待一番。

這也不用引經據典了,渠家直接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胡濙少費多少腦細胞啊,一定得是雅座!

金濂拿過了那幾本田冊,眼睛立刻滿是血絲,怒火沖天的說道:「遷,現在就遷民過去!立刻就遷。」

「這幫狗東西,畝產不過二石,他們居然要拿走一石三斗!」

「就是舊畝算,畝算三斗!重一點的蘇松地區,也不過畝算五斗!他們居然要拿走比朝廷整整四倍有余的地租,反了天了!」

「河套百姓飽受渠家剝盤,如同水深火熱!陛下,臣請進軍,盡快剿滅瓦剌冥頑不明之徒!」

「誅其罪,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

「吊民伐罪,此乃周禮、春秋之大義!」

金濂的這個吊,表示慰問的意思,可不是吊起來的意思。

他是正經進士出身,這句的確是出自《孟子》,就是懲戒首惡,慰撫百姓,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百姓大悅。

金濂為什么如此的憤怒?

因為渠家在河套地區居然擁有超過了四萬頃田,共計四百多萬畝地,比襄王府還多了一萬頃,至少半個陛下的官田了!

渠家怪不得會如此的喪心病狂,炸毀了東勝衛的火葯庫,還要謀求炸毀鎮虜衛的火葯庫,渠家的根,壓根就不在祁縣,而是在河套!

「四百萬石米粱!他們怎么敢!」

金濂的怒氣已經沖天了。

要知道江南的米價和京師的米價是完全不同的,京師的米價和大同府的米價也是完全不同的。

京師米一石五錢,江南的米粱價格稍賤也是三錢到四錢,但是到了宣府一石米就要七錢,到了大同一石米要一兩左右。

河套一年光渠家收畝算地租,就要整整四百萬石米粱。

少一天,朝廷少多少賦稅,邊方少多少糧草!

金濂能不急嗎?他看見燈盞里有兩個燈芯他都心疼!

怪不得渠成義、渠成仁、渠成德三兄弟要逃跑,人家哪里算是大明人,人家分明是河套人!

朱祁鈺示意金濂坐下,他剛才還此乃亂命,臣不奉詔,這一下子就換了個立場,其畫風轉的太快了,一時間,讓朱祁鈺有點不適應。

這是打算不等大軍打完仗,他就打算遷民耕種了?

吳敬作為鹽鐵會議的新人,整個人都變得呆滯了,這就是大明朝的鹽鐵會議嗎?

好像對於陛下而言,出於公心,利於大明,利於大明百姓,那就是最大的恭順。

其實想想也容易理解。

大明強,則陛下強。

朱祁鈺無奈的說道:「至少明年才會遷民,徐有貞要給朕上了治理河套黃河的奏疏,朕才能知道河套地區到底能養多少百姓,遷民幾何,這不能亂。」

「尤其是河套現在有多少人?誰都不知道,遷多遷少,都得細細商議,你先坐下。」

金濂坐下,也不顧君前失儀,又咬牙切齒,自言自語的說了一句:「遷,定要遷!」

胡濙深吸了口氣,腦海里卻是回憶,他開口說道:「其實太宗文皇帝也想遷民河套,但是無民可遷。」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高皇帝在東勝立五衛,大同在城立五衛,大同迤東立六衛,洪武二十六年設立山西行都司,又增設數衛,共計二十衛,十一萬軍卒。」

「後來,就是靖難之役了,山東、北直隸等地,一片焦土,千里荒蕪人煙。」

「永樂六年,文皇帝欲設河套諸衛,但是山東和北直隸也在休養生息,只得作罷。」

朱祁鈺這才會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文皇帝想做,但是他做不成,因為當時北方人口太少了,壓根無法承擔起遷民。

現在不同了,現在大明已經人滿為患了!

楊洪的臉色更加灰暗,他嘆息的接過了胡濙的話茬說道:「再之後,就是興文匽武了。」

「短短二十余年的時間里,前六十余年所做的事兒,盡數荒廢掉了,最後山西行都司僅剩六衛,軍卒不過三萬,還不如洪武二十六年。」

「陛下,臣想不明白,興文就一定要匽武嗎?」

「太祖時候,百廢俱興,孔克堅那措大,都能給高皇帝氣受,更別提宋濂、張昶、鄭玉、夏伯啟等人了。」

「太祖鼓勵文治,設立府州縣衛儒學堂,難道不是興文嗎?」

「那太宗文皇帝呢,永樂大典,包攬萬象,成書之日,群臣感慨文皇帝之文治,曰:苟欲考宋元兩朝制度文章,蓋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者焉!」

「他們說有了永樂大典,書都讀不完了,用之不盡!」

「文皇帝不是興文嗎?」

「可是興著興著,這怎么就開始棄地、棄民、棄養了呢?」

「臣愚鈍,今日方才解惑。」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們哪里是興文啊,他們這是借著興文,損公肥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