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四萬里水路(2 / 2)

「幾日後我們將開始對龍岩山海龍屯進行進剿,若是有想看看大軍實力的,也可以等幾日。」

「看看,號稱永不陷落的海龍龍宮,抵抗大軍,會是什么下場!」

「想來,沒有苗寨的地形比海龍屯更加險峻了吧。」

恩威並重,是陛下登基之後始終如一的執政方式,大軍也是如此,威以武彰,恩以文顯。

在冉思娘坐上船南下烏江至重慶府,然後順長江而下前往南京的時候,四勇團營的進攻開始了。

這一次的進攻,如同狂風暴雨一樣,比楊俊設想的速度更快,前兩道看似固若金湯的防線,在大明兵鋒之下,如同一張紙一般,迅速崩解。

楊俊的戰術很簡單,每一路都是集結又是兵力以點破面,由點及面,迅速瓦解敵人的防線,先大水漫灌,然後在攻克難點,這種推進,讓土酋楊愛等人,不得不收縮防線,龜縮在龍岩山之上,不得寸進。

這種強大的武力,立刻讓那些牆頭草的山寨,望風而倒,不再生事。

只有死硬分子,還在向龍岩山挺近。

為期兩個月的圍點打援開始了。

圍三缺一,大明軍並沒有封死土司土酋們下山請援的路,他們可以隨時請援,大軍來者不拒,照單全收。

由長江順水而下,在三月春光爛漫的時候,朱祁鈺收到了來自楊俊的奏疏,當然還有冉思娘。

對於冉思娘,朱祁鈺也很頭疼。

朱祁鈺安置冉思娘在了南湖別苑之後,宣見了於謙,討論貴州平叛之事。

他對大軍的進展速度非常的驚訝,本以為要打幾個月的南下平叛,湖廣、貴州的殘存叛軍,如同秋風掃落葉,就剩下了最後一個抵抗之地,海龍屯。

他滿是笑意的說道:「我軍進展神速,到貴州僅僅用了不到一月有余,作戰英勇,不怕吃苦,也不怕犧牲,朕非常的欣慰,明軍威武!」

於謙俯首真心實意的說道:「陛下威武!」

大明軍求勝的意志和作戰手段,都不遜於永樂年間,這種百戰百勝的大明軍隊,像什么?

像大明軍。

永樂年間正是有這種戰無不勝的軍隊,才有了永樂朝安定的四方。

朱祁鈺拿著楊俊的奏疏,笑著說道:「虎父無犬子啊,楊洪為國戍邊四十余年,楊俊到了十萬大山,不墮其父威名,作戰進退有度,頗有名將之風。」

「跨重岡復嶺以疏疆,介絕澗茂箐以設險。丹岩紫澗,常截地而腸回;翠壁蒼巒,每橫天而嶻嶭。羊腸鳥道,一夫可以當關;虎嘯猿啼,萬騎總為卻步。」

「加以腥煙幕覆,毒露縱橫。上漏下蒸,坐見飛鳶之墮;前溪後陷,常多有蜮之災。」

這是楊俊的奏疏,主要說的是雲貴地區的地形,山重水復岡嶺極多,很多地方,都是一夫當關,騎卒只能望而卻步。

朱祁鈺繼續說道:「我們可以從這只言片語之中,看出十萬大山的地勢地貌和氣候等自然狀況,更可以看出該區域地勢之險,同時也能夠了解其自然條件之復雜。」

「在如此復雜的地形地貌之下,能夠快速的進軍,離不開楊俊親自前往各地勘路,做到了心中有數,作為前軍指揮,四勇團營左都督,朕以為,他是極為優秀的。」

「同樣,朕以為他的圍點打援戰術,是極為合適的,地形如此復雜,將其土酋蠻主盡數圍困之後,將這些死硬分子,在龍岩山附近一網打盡,為大明後續改土司世官為流官,設立府州縣進行管理做了鋪墊,是有積極作用的。」

於謙俯首說道:「陛下言之有理,臣以為楊俊當得當世猛將。」

當世能戰者,楊洪、石亨、楊俊。

毫無疑問,於謙的評價是極為中肯的。

於謙俯首說道:「陛下,保定伯梁珤遇難的事情,已經查明了,他是被播州宣慰同知楊文援所害。」

朱祁鈺一愣疑惑的說道:「這楊文援不是舉報了楊愛私鑄火銃,才得到了宣慰同知職位嗎?」

於謙無奈搖頭,這又是一樁陳年舊案。

「楊愛其實算做是僭越自封。」於謙將其中的舊事講了出來。

楊輝才是大明冊封的播州宣慰使,但是楊輝和王驥不合。

王驥是個很有辦法的人,他就挑唆著楊輝的兩個兒子,楊愛和楊文援兩人內訌,將楊輝架空。

土木堡之變之後,王驥將楊輝毒殺,隨後將楊愛扶為了宣慰使,把楊文援任命為了宣慰同知。

自此,土司正式成為王驥作亂的左膀右臂。

事實上,楊輝是很不願意配合王驥的養寇自重,但是他一人獨木難支,正統年間,先是主少國疑,而後是國家利器,假手於人,王振擅權。

朝廷哪里能顧的上土司諸蠻?

朝廷內依附於王振的官僚和不肯依附的官僚,斗的你死我活,朝中黨禍盈天,大明在土司之中的統御,才變得如此糜爛不堪。

朱祁鈺這才了然,王驥在陰謀詭計這方面,和會昌伯孫忠,不分上下。

「這種手段要不得。」朱祁鈺認真的想了想之後,十分確信的說道:「用這種辦法去挑唆土司內訌,反而會讓大明在雲貴之地的統治力,愈加薄弱。」

「王化教諭大道,方可期許。」

不止一次證明,鬼蜮伎倆只能維持一時,決計維持不了一世,甚至撐不了多久,就會爆發劇烈的無法調和的矛盾,最後就是兵禍至,民生調令,百姓不知朝廷,朝廷不知百姓。

就連財經事務上,魏國公徐承宗的陰毒手段,也不能阻攔利欲熏心的巨商富賈。

於謙說這件事,只是交待保定伯梁珤之死的前因後果,當然,還有提醒陛下,大道之行,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於謙笑著說道:「陛下,楊俊在奏疏中說烏江疏通水道之後,會澤滇銅可運送至烏江南下了。」

「敘州府(宜賓)以上長江水道,道阻且長,水流湍急,不宜航船,但是烏江水道不同,只要能夠疏通潮砥、新灘、龔灘、灘漩塘灘、鎮天洞、一子三灘等等斷航險灘,大明在雲貴統御,方才固若金湯。」

其實大明對雲南、貴州等地的態度是比較曖昧的,這地方窮的鳥不拉屎,除了有點銅以外,就這點銅,還運不出來。

洪武年間,大軍征伐,三十萬大軍,死了四萬多人,其中三萬五千人是非戰斗減員,多數都是不適應煙瘴之地,准備不夠充分導致。

但是就那點銅,還運不出來。

敘州府上游的水路根本無法航船,滇銅難運,也是出了名的難。

大明不鑄錢有政治原因,更有資源的原因。

窮,道路不便,是無法統御十萬大山的主要原因。

於謙面色猶豫的拿出了一本奏疏說道:「陛下,趁著大軍還在貴州、湖廣、江西、南直隸,是不是可以整體疏通一下水道?」

「哦?」

朱祁鈺拿過了奏疏,瞪大了眼睛說道:「四萬里水路?!」

於謙點頭,十分確信的說道:「四萬里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