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 與時偕行、與時俱化(2 / 2)

騎射三矢連中紅心,步射九中八紅心,手銃十中靶七,鳥銃十中靶十,中紅心三次。

朱祁鈺則和於謙走在最後商量著雞籠島的問題。

「開發雞籠需要人手,當地的百姓並不是很多,只有三萬人,但是卻有五千萬畝地,如何開發?」朱祁鈺一邊走一邊說道。

大明各地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比如靖安、集寧、遼東的主要矛盾是解決地廣人稀;

而北直隸、河南、陝西、山東膠東半島主要矛盾地狹人多;

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的主要矛盾是交通問題。

而浙江、福建、江蘇、應天府、松江府、鳳陽主要矛盾是勞資問題,就是勞動報酬和朘剝過甚的矛盾。

各地的矛盾不盡相同,解決方法也不盡相同,農庄法不是一抓就靈的靈丹妙葯。

那么新設的琉球省,應該解決的就是沒人的問題。

朱祁鈺一遍走一邊說道:「勞動,是參與自然和改變自然,人擁有生產的技能和能力,是人貴萬物輕的根本原因。」

「生產各種生活資料,以及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人類的天性。」

「人有氣、有生、有知、有義,亦且應勞。」

人貴萬物輕是一種人文思想,君子不器,是第二種人文思想。

器者,形也。

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所以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大約就是人就是個框,啥都往里裝。

朱祁鈺的把人的是什么,加入了勞動的觀念。

勞動,參與自然和改變自然的過程。

那么現在大明的東南方向,一個全新的大島出現,該怎么開發它,就成為了一個問題。

於謙愣了愣,想到了勞動是價值的唯一衡量標尺這句話。

財經事務的盡頭其實也是人的性質嗎?

冉思娘至今還在太醫院坐班,是因為冉思娘有勞動生產的技能和能力。

陛下曾經不止一次和他於謙討論過農庄法中應當設立婦女主任的位置。

而且陛下明明對南衙將女子物化的行徑不齒,否則陳婉娘此時就該在南衙而不是在泰安宮了。

陛下不把瘦馬解救出來的原因,是因為她們本身沒有勞動生產的技能和能力嗎?

於謙停下了腳步,莫名的想到了勞動使人自由這句話。

他心悅誠服,鄭重其事的俯首說道:「陛下英明。」

一層很薄很薄的窗戶紙,就在於謙的面前了,那是陛下早已明悟的道理,但是他卻始終求不得結果。

朱祁鈺回頭看著於謙,滿是奇怪的說道:「於少保怎么和武清侯石亨一樣,拍起馬屁了?」

於謙搖頭說道:「陛下,臣是真心實意的。」

「那就是武清侯石亨不是真心實意的咯?」朱祁鈺悶聲笑道。

石亨就在旁邊,他滿頭霧水,這怎么就跟自己扯上關系了呢?

於謙緊走幾步說道:「陛下說的,臣可沒說。」

朱祁鈺把話題繞了回來說道:「朕以為應該先讓李賓言、李賢等人搞清楚雞籠島季風、水流、作物、土壤、海風等等諸多問題。」

「搞清楚自然環境,然後再廣招百姓,進行遷民。」

「如何保障百姓的勞動和勞有所獲,是首要的。」

在入京學子積極准備會試的時候,彭遂押運著數萬只的漂流鴨開始勘驗洋流,他在滄溟流的盡頭釋放了這些漂流鴨,然後登船,觀察這些漂流鴨的流向。

這些小鴨子都塗抹著木蠟油,三五年內,不會被海水腐蝕。

這些漂流鴨在渤海灣打了個圈之後,向南而去。

很快彭遂就發現了滄溟流的第一個特點,分冷熱。

從琉球而來的黑潮是暖流,而從渤海灣南下的是寒流。

彭遂登船開始追逐漂流鴨的時候,發現了第二個特點,那就是分季節。

它是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隨著氣溫升高,他來的時候那條暖流開始慢慢式微,而南向的滄溟流也在變弱。

但是依舊在穩步的向南而去。

在泛舟趕到松江府外海的時候,彭遂看到了一股奇景。

在無風的時候,漂流鴨在靠近海岸的一側隨波逐流的南下,而遠離海岸的一側,在北上。

這一南一北僅僅隔了不到十里的位置,漂流鴨在這十里的范圍內,一邊向南一邊向北。

而彭遂的船就在中間的位置。

整船的人呆若木雞,他們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真的是鬼斧神工。

而彭遂追逐漂流鴨的腳步並沒有停止。

他在松江市舶司和季鐸報了個平安之後,找到了李賓言,將京中發生的事兒,尤其是漂流鴨的事兒,講解了一遍,才開始了南下而去。

李賓言的舟師也開始了追逐漂流鴨之旅。

這一次,李賓言得到了滄溟流的另外一個特點,那就是漩渦。

北上和南下的滄溟流形成了一種循環,在黃海,有一個大漩渦,而這個漩渦導致了很多倭國的船舶,誤入之後,在海上不停的打轉。

而且寒流和暖流交融的地方,會非常容易起霧。

這也是很多倭國船舶有的會半年才到大明的原因之一。

倭國的船,很容易在海上迷航,大霧彌漫,他們被滄溟流帶著打轉。

彭遂追逐著漂流鴨向南而去,而李賓言也開始了對雞籠島的第二次考察,這次的考察,由季鐸帶著第二批送往久米島的補給,進行一次簡單的勘測。

季鐸帶著四艘三桅海船,南下向著雞籠島而去。

而李賓言開始主持松江市舶造船廠事宜,工部給出了一個方案,而李賓言要進行大規模的修改、實地勘驗,最後確定造船地址。

重啟造船的時候,李賓言才感覺到了其中的困難。

密州市舶司主要造的是戰船,最大的不過四百料的戰座船,朝廷意圖恢復建造兩千料的船舶,用於南下西洋。

首先困擾李賓言的就是用什么木頭造船最合適?從哪里找到這些木頭?這些木頭又應該如何處理?

工作,千頭萬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