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五章 交趾的歷史定位問題(2 / 2)

相比較大明喜歡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南洋和西洋里,有不少地方,都會行割禮,一想到那畫面,唐興就打個哆嗦,這刀上但凡是不干凈些,不是殺人是什么?唐興不知道的是,那些割禮的刀,還不如劊子手殺人用的撬骨刀干凈,至少這撬骨刀上,還會噴口酒。

「劉大擋以為,這交趾日後會成為大明四方之地,長治久安嗎?」唐興靠在椅背上,看著窗外。

交趾正在慢慢變好,肥沃的土地上有了農夫的身影,這各府之間的官道驛路也開始了平整,即便是偏遠的地方也有規劃,驛站驛卒在不斷的完善,這鄉間地頭上多了許多的孩子,即便是這些孩子跑的滿大街都是,似乎有娘生沒爹養,但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是希望。

大明皇帝的心里有一桿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秤,到了一個地方,看一個地方治理的好壞先看孩子多少若是孩子很多,還有不少女娃子,而且這孩子有雙新鞋的話,那了不得了!

朱祁

鈺對這地方的父母官的評價會高許多,甚至會因為一副字畫,一兩首詩詞大加封賞,因為孩子有新鞋,他會認定這父母官的萬民傘,真的是百姓們自發送的。即便是當地的父母官犯了禁,朱祁鈺也會念在生民有功這四個字上,不會對其從重處罰,甚至會擇情寬宥一二。

按照刑不上大夫的規矩,只要不是謀逆的大案,貪點錢官紳勾結之類的事兒,頂多就是個革職永不敘用,再嚴重些,就是流放三千里罷了,到了那煙瘴之地,這流放的士大夫們,也是當地顯赫貴人。

就是徐有貞貪墨了大明四萬里水路的疏浚款項,朱祁鈺對徐有貞再恨的咬牙切齒,也只會按著規矩把他流放到爪哇島去,而不是砍了了事,誰讓徐有貞在張秋、河套、烏江沿岸、長江沿岸,有一堆的生人祠呢?

在朱祁鈺朴素的政治價值觀念里,他認為這有人才有國,人才是國這個集體的基本構成,只要百姓們還肯生,生下來還肯養,那便是說明這世道還行能過活,若是還養女娃,那便是這世道有些清明,人活著有些奔頭,若是孩子還有新鞋,那朱祁鈺這個大明皇帝就會笑的合不攏嘴,暗地里也在想,自己對得起下的寶座。

他的政治觀念如此朴素,朴素到就像是田地里的田鼠們會大量繁衍並且跑的哪里都是,就是豐收之年一樣的朴素。

唐興是為數不多知道陛下這桿兒秤的人,他本身是個丘八軍卒,他沒有讀書人那么多的大道理,他覺得陛下這個朴素的政治觀很簡單,卻格外的合理,所以他才覺得這交趾會真的成為大明的四方之地,在大明的教化之下,長治久安。

這是個美好的夙願,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這浚國公府在,這交趾再差,在咱大明也應該會變成今日之雲南,那便足矣了。」劉永誠對交趾未來的期待就不像唐興那么高了,能像雲南那樣就足夠交差了。

若是現在劉永誠到了地下,文皇帝問起劉永誠咱打下來的交趾還在嗎?劉永誠也能挺直了腰桿,對文皇帝說:還在,和雲南一樣!

文皇帝再問:咱打的北虜望風而逃,千里遠遁,現在如何?劉永誠也會頗為自豪的說:瓦刺謀逆,被打的西進跑到撒馬爾罕欺負西域諸番去了,不敢東歸。

文皇帝再問:咱沒實現的重開西域,現在做的如何了?劉永誠也會底氣十足的說:輪台城有大明的長征健兒在成邊,皇帝正在廷議重開西域的西域行都司。文皇帝再問:咱開的海路,現在如何?劉永誠會拍著大腿說:三寶太監去得早,皇帝差遣我再下西洋,宣揚國威了。

文皇帝大抵會比較滿足,自己做的事兒,後來人還在做。

黔國公府、或者說沐王府在雲南的作用,就是鎮守,對麓川、雲貴、川藏的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黔國公府在,則雲南無恙,雲南在,則大明東南無礙。

大明左都御史、都察院總憲賀章,曾經和黔國公府杠上了,就因為黔國公府僭越違制,搞了兩萬頃的地,這雲南地面,但凡是膏腴之地,都姓沐。

為了這事,賀章沒少彈劾黔國公府,甚至在出使噠靼的之前,賀章臨走,還要做這件事。

最後的結果就是黔國公府吐出了近萬頃的田做農庄法的公田,即便如此,還是僭越違制的,就連襄王府這個嫡親王府,不算掛靠,不過萬頃良田,還是有司代管。

但即使如此,黔國公府仍然有萬頃上田,比襄王府這個嫡皇叔的田還多,可大明朝廷也好,皇帝也罷,對這件事都置若罔聞,不再追加處罰。

甚至陛下在廣州府見到了黔國公、雲南代鎮沐璘,也是只字不提僭越之事。

為何朱祁鈺對此事不聞不問?這黔國公府無法無天,幾乎等同於諸侯了!

因為黔國公府在大明對

雲貴川黔改土歸流之事大力支持的同時,還親自操刀給了自己一刀,在雲南地面大刀闊斧的進行改土歸流;因為大明在征戰雲貴平定叛亂的時候,黔國公府履行了朝廷賦予的責任和義務,協同作戰的同時,還保證了大明軍需;因為黔國公府在麓川反復的時候,沒有和土司沆瀣一氣養寇自重,維持邊疆長久穩定;因為黔國公府在大明兩次征伐安南的時候,都是出人出力,這公爺都親自領兵作戰。

那徐達一代名將,徐達的後人,現如今的魏國公徐承宗,只能跟著陛下蹭點軍功了,能蹭軍功,那也是徐承宗的本事,皇帝恩典,多少人想蹭還蹭不到呢。

在景泰年間,朱祁鈺對雲貴治理沒有比朱元璋更好的辦法,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什么都不做,比亂搞一氣更加符合政治的基本原則。

在政治中,大抵就是什么都不做,維持現狀,是一種智慧。

說大皇帝不遵循祖宗之法,胡淡第一個不答應但若說大皇帝事事遵循祖宗之法,那也不符合實情。

「交趾在則海貿無失,安南復,則海貿諸事不順。」劉永誠頗為感慨的說道,劉永誠的好友鄭和諸多海權觀念,到了景泰年間依舊適用,而且經過了三十四年的時間,諸事反復佐證:鄭和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