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7章 社會關系(2 / 2)

1627崛起南海 零點浪漫 2101 字 2020-06-06

涉及到經濟利益的問題,必然會存在著紛爭,沿海地區的商人和官員都借著走私的風頭賺了個盆滿缽滿,而內陸地區的同行們可就沒那么好命了,所以很多海漢商人即便是在沿海地區暢通無阻,進入內陸之後也依然會遇到具體的困難。兩國雖然已經宣布了建交,但政府高層所達成的僅僅只是一些框架性質的協議而已,真正到了地方上要執行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具體的問題需要雙方再進行磋商。

大明現在重視的是北方邊疆的安全問題,對於嶺南地區的這些邊貿已經沒有太多的重視,當然本質上也是朝廷鞭長莫及,沒法對南方施加太多影響了。而這種與利益掛鉤的磋商,最終也還是會淪為一場交易,得利者就是那些手中掌有生殺大權的人。

關於外交的話題,荀鵬程也不想過多深入探討,當下便主動引開話題,與顧文沖討論甘蔗種植園的經營與收益。

顧文沖的回答倒是很坦率:「種植面積越大,開發和經營的平均成本就越低,收益就越多。我聽說其他地方有種植規模更大的甘蔗園,成本大概還能比我們這里低兩成,這算下來就很可觀了。但如果荀兄弄不出那么大的陣勢,收益當然也就不會太高了。以千畝規模計,三年下來差不多能收回五到七成的投入吧。」

荀鵬程心中盤算,他目前所擁有的資金應該不夠去開墾千畝以上的種植園,還要考慮留出三年的經營費用,看來是離顧文沖所假設的水平差得挺遠了。不過他還是有點不甘心,想起之前曾在三亞聽汪灝說過海峽對面的徐聞縣也有很多廉價土地被用於開發成甘蔗種植園,便向顧文沖打聽這方面的消息。

顧文沖搖頭道:「徐聞縣可不是那么容易拿到地的,去那邊開種植園的幾乎都是像福瑞豐、詹氏這樣的大戶,人家那種植園幾千畝起步,地價自然能拿得便宜一些。如今瓊州海峽兩邊的蔗糖產量已經翻了幾倍,競爭也越發激烈,要降低成本只能繼續往大了做,像我們這邊就打算把今年的收益全投進去,再開個三四百畝地出來,爭取明年把成本再做低一些。」

荀鵬程一聽心里就涼了一半,看來這甘蔗種植園的路子並不是那么好走的,人家這些入行早的都已經在走規模化經營的路線來降低成本,自己如果做不到一定的經營規模,那競爭力方面必然就差了一個甚至幾個檔次。當然了,這也不排除顧文沖是故意危言聳聽,想用這樣的介紹來讓荀鵬程知難而退,從而減少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

離開了這處甘蔗園之後,荀鵬程才向老高打聽剛才顧文沖所說的是否屬實,老高哪想得到荀鵬程肚子里的彎彎腸子,也不疑有他,老老實實地應道:「客官,其實剛才顧爺說得也有道理,最近這幾年昌化和儋州加一起開了能有四五十個甘蔗園,雖說最後制出的蔗糖是肯定能賣掉的,但互相之間還是會有競爭不是?產量大的就能慢慢把控定價權,在市場上擠掉那些小打小鬧的同行,所以大伙兒都是越做越大。」

荀鵬程贊道:「想不到老高你還懂得這些經營之道,當個車夫可真是屈才了!」

老高擺擺手道:「我哪懂那些高深道理,這都是我女婿說的,他可是個機靈人。」

荀鵬程一聽老高又提到女婿,就根本不接這話頭了,免得再聊下去又要說到他最為避諱的話題。他主動引開話題道:「但種植園要擴大規模,也得有這么多勞動力才行啊!這些地方原本就是靠外來移民遷入,國家又要優先照顧昌化的冶煉和采礦業,這些種植園能招募到足夠的移民嗎?」

老高應道:「光靠移民當然是不夠的,如今每個月分到昌化的移民才多少?少的時候一兩百,多的時候三四百,再去掉一半老弱婦孺,剩下一半才是勞動力,昌化那邊煉鐵煉鋼的崗位就消化完了,哪有殘羹留給這些種植園!他們要勞動力,基本都是自己想辦法。」

「自己想辦法?」荀鵬程眼珠一轉,想起一事:「莫非是從南洋買奴隸?」

「便是此法。」老高點點頭道:「不然上哪兒成百上千的弄回來那么多的勞動力?這附近種植園買進來的奴隸,有時候比遷來的新移民還多。」

荀鵬程沒有追問為什么國家不管這種事,因為他過去在記者工作中也接觸過相關的領域,知道國家對於奴隸買賣是抱著睜只眼閉只眼的默許態度。因為若非如此,海南島上為數眾多的種植園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維持經營。葡萄牙和荷蘭每個月都會給海漢送來若干船外國奴隸,來自南洋到東非的漫長海岸線,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有兩三千人。

這些奴隸當然無法與漢人移民一樣取得入籍的機會,他們來到海南島的用途就是各種體力勞作,絕大部分人的後半生都只能在種植園里度過。也只有極少數幸運兒,或許會因為擁有特別的技能,或是身體條件格外出眾而得到從軍的機會,從而脫離奴籍改變命運。

因為不需要給這些奴隸發放薪餉,購買他們的費用相較於長期雇佣一名海漢國民的花費,就會顯得非常便宜了,而且也不用太多顧及他們的感受,只要給予最基礎的生存條件就行,因此種植園主一般都更樂意大量購入這些可以無底線壓榨其勞力的奴隸。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些人與石碌礦場苦役營里那些囚犯的待遇也相差不大,甚至還不如那些囚犯,畢竟很多犯人只需服滿刑期就可獲釋,而這些奴隸想重獲自由,所需的時間可就不好說了。

海漢官方過去也曾頒布過一些規定,指定了奴隸的最長服役期,到期之後便需給予他們脫離奴籍的自由。但這些規定在實際的執行中並不順暢,因為往往還沒熬到時限,奴隸們便因為高強度的勞作而累死了。